06【教育学习笔记·《修身分享》】 事上磨练,遇事修心 ——修
《大学》讲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圣贤早已告诉我们后人,做人的根本就是在修身上。
说起修身,曾几何时认为这是个“高大尚”的事儿,一路兜兜转转六年师门修学,停下来看一下自己:仍然还停留在门外。当我看到自己这样的结果的时候,我选择停下来,总结自己的过往,只有找到“病根儿”,才能去用对“良药”。
自己过往经常是拿着“修身”的“良方”去给别人看病,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人家自己没认为自己有病,你自己的认为人家有病难受,非要给人家吃药,最后搞的不欢而散,甚至反过来恶语抨击“你们这些学文化的人就这么学的?要是这样,我宁可不相信文化的好处,我也不学”。自己拿着好心当盾牌,总给自己找借口。导致自己在修身上一直都没有好的结果和效果,就是一直在外求。
修身也需要有步骤和次第,我认为一切都要回归到《大学》的经典中,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四点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时时修炼,一切回归到自己身上去修,遇到人事物都要看明白自己的情、欲、念,想明白自己的做人处事的原则、然后拿出一颗真诚的利他的心,去把自己“修”明白。
当我看到自己过往走过的弯路、错路,也看清了未来要走向何方,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那再来看脚下如何向前走:
一、修身从自身下手
修身,修的是自己的身,修的是自己的心。以这个为方向,遇事的时候,按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价值观,作为修身的原则方法。只管自己的事儿,不管他人的事儿,这里标明一下:不是一提修身,就把片面的理解佛家出世的“放下”拿出来当借口,不是家里人也不关心了、工作事也不上进了,而是重新看待自己对待的人和事,是一颗什么样的发心来为人处事。我过去总是学点皮毛之后,拿着“修身卡尺”来衡量身边人,总是要求身边人也同样如此,导致很多人非常反感,影响感情。这个时候就要确定自己的心,是“强人所难”还是“看不惯”,自己没做到,总是让别人去做到,自己要马上拿出“推己及人”的态度,反思自己,如果换成我,我愿意接受你的这个方式吗?修身就是要集中火力,先攻下自己,而不是他人。
用尽办法和手段,先把自己攻克了,把自己整服了,才能进一步的去谈服人,否则永远心里不会真正服任何一个人,想服众那更是天方夜谭。
二、修身要从身边小事儿做起
以前一听谁说“去山里修”,就拿着看明星的眼神看向对方,觉得不去山里、不留个胡子、不剃个头好像就不是修行人。现在想想自己咋那么幼稚无知呢?我把以前人事物都混沌的散沙的状态,开始有意识的开始分类,把我的人际圈从家庭为核心圈,然后扩展第二圈为工作圈,第三圈为修学圈,第四圈为社会圈。我不能再像以前一样,自己没方向,家人也没照顾好,父母也不尽孝,孩子没教育好,就一门心思考虑所谓的家国情怀的事儿上。家在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只有把自己的小家照顾好了,真正从孝悌出发,能否养父母身、养父母心、到养父母志。我们在小的时候,一句话重复问,父母不耐其烦的告诉我们,但是当父母老了的时候,我能够在我父亲一遍遍的问我“怎么把爱奇艺的电影打开”的时候,我能够一遍遍的也帮父亲解决呢?当我看到,我在孝道上没有做到,那我就不要去提搞什么事业、我更不要去提回报社会。
我不是个聪明的人,但是我选择我做个笨学生,我先从孝道出发,真心的诚意的尽孝,从点滴做起,从欣然接受父母的嘟囔、唠叨开始,如果我不再有“心烦”的起心动念,可以说,我的修身可能才真正的起步。
对于爱人,过往我有很多的“我想让你好”,所以“你得按我说的做”,导致了很多时候的不和谐的场面出现。我现在要从“一颗烟”开始,当他再抽烟的时候,我的起心动念能不能控制住,能不能不再有抱怨和指责,现在练就了关注嘴了,但是下一步要观心、练心。
我就要从身边的父母、爱人、孩子开始,把我人生第一个人际圈当成重点的守护范围,从这里开始,从小事儿开始做好我应该做的,不去做我认为我应该做的。
第三、一门深入长时熏习
过往自己没有任何修学的成果,跟自己好高骛远、喜新厌旧有关。看着师父一本本书的出现,一本书没看完,另一本书又打开了;一部经典没研究透,另一部经典又开始了。给自己搞的手忙脚乱,不知咋整好了。在师门里泡了六年,曾经背诵的《大学》《中庸》都忘记了,更别提学明白什么道理了,学都学不明白,更是做不出来,所以总结为自己就是一事无成。
当我看到这个点的时候,我虽然自责,但是我又抖擞抖擞自己的精神状态,告诉自己:“知错就好,开始吧”。我又重新拿起《大学》,每天读一遍,拿起师父的书,一句读不明白,就不往下读;一句学完之后就做,做不到就不往下学。我也要学子路当初求学的状态,跟着圣贤的教诲走,一定没有错。通过这样的方式,也是磨练自己的性子,把求多、求好、求满、求胜、求能全部消灭掉,再说以后的事。
最后一句话总结我的未来修身之路:
一门深入,长时熏习,做个蜗牛式的学生,慢慢向前爬,一定能到大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