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创业团队,你是谁,未来要成为谁?

2020-03-20  本文已影响0人  李淡BOOK

新书《心能共振:激活“信仰型组织”的拓荒之力》

第一章 “企业文化”与“群体心理动力”


1.2 愿景达己:有现实感,才能调动全员动力

        愿景诠释企业未来,即“WHO”——我是谁?未来要成为谁?期待收获什么?方向在哪里?

        “愿景”是创始人对企业的方向性定位,是企业的“真北仪”。它与“组织自我”有关,是从“今天的我”到“未来的我”,做出的方向性展望。

        一个人,在小时候,要清楚自己长大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才会深刻理解成长的重要性,沿着自己的人生方向努力;一个企业在创建之初,也要清楚自己长大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企业,然后才会深刻领悟肩负使命的重要性,沿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努力积累,提升核心竞争力。

        完成“使命”,才能实现“愿景”,一个企业的“愿景” 和“使命”须是匹配的!

        既然助人利他,为世界创造价值,从而完成使命,是企业存在的意义,那么,“愿景”便应该是企业要成为一个足以创造辉煌价值、不负使命的强大组织。

        这样的组织必然具备用价值易换财富的能力(持续盈利能力),进而经济丰裕;必然具备自挫折实践中磨砺出的能量和智慧(群体心理动力),进而有更强的自信和满足感。这样的组织必然在物质、精神双重层面都有能力获得富足!

        从人性角度看,利己(获取物质、精神富足 /愿景驱动)是天然的价值驱动力,但,利他(注重客户价值/使命驱动)才能专注于当下,把事情做好,靠一步步踏实积累实现愿景,故而,组织须升华价值取向、转化系统动力。

        愿景与使命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使命强调的是“他”,是利他动力和过程专注;而愿景强调的是“己”,是利己渴望和结果期待。

      因而,组织用愿景向人们阐述的是:未来的我们,将会成为什么样子,即总有一天,我们会得到什么,会到达什么样的高度!

        企业的利己渴望,应包含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价值追求。若只有精神追求,没有物质渴求,这样的愿景不接地气,缺乏现实感,难以调动绝大多数人的心理动力;若只有物质渴求,没有精神追求,那么驱动组织行为的动力便只剩下欲望,这样组织没有价值升华,没有使命感,没有专注过程的心态,因而,也不会有长足发展。

        界定愿景,也有三个关键点需要注意:趋势与热爱;企业现实自我;企业理想自我。

备注:

新书初完成(21.5万字),边打磨最后一稿,边日更分享,待后续出版。请尊重原创,莫私节选!

陆续上传,链接:新书《心能共振:激活“信仰型组织”的拓荒之力》 - 文集 - 简书

有职场背景,对“企业文化、组织行为、心理学于企业场景下实践应用”感兴趣的朋友,可添加微信:shuiyan_7(备注清楚),够15人,便建群交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