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忽视法与暂时隔离法,你用对了吗?
“问题行为”是家长们育儿路上一道很难过的坎,哭闹、打人、扔东西、满地打滚......家长看着既心疼,又头疼。讲道理吧,孩子可能听不懂;打孩子吧,孩子受苦家长内疚。种种尝试似乎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所以,很多家长在知道行为管理方面有“忽视法”和“暂时隔离法”之后,如同看到了救星,这种又温和又不伤感情的惩罚方式,可真是太好用了!
可是——
“忽视法”和“暂时隔离法”是万能的吗?
家长们又用对了吗?
我们在和家长聊天的过程中,发现不少朋友存在着滥用“忽视”“隔离”,以及使用方法不当的问题,今天,我们就和大家聊一聊“忽视法”和“暂时隔离法”的常见误区。
忽视法
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采用不看不理不说的“忽视”策略,在孩子行为结束或程度减轻时,再给予关注。
误区1:不分析孩子行为的目的,觉得不对就忽视
家长采用忽视法之前,需要先思考孩子做出不良行为的目的。我们举几个例子,大家边看边思考是否可以用忽视法。
案例1:
小天最近非常喜欢玩手机上的小游戏,他找妈妈要手机玩,妈妈不给,于是小天开始大声哭泣,他依次走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面前啼哭不止。
答案:
可以用忽视法。小天的哭闹是为了获得家长关注,以满足自己的不合理要求。
案例2:
在吃晚餐的时候,小明不想吃饭,于是他跳下椅子,在家里跑来跑去,并发出尖叫欢呼声。
答案:
不用忽视法。如果忽视小明的行为,小明“不吃饭”的行为将得到强化,这反而达到了他的目的。
案例3:
真真和妈妈一起去电影院看了一部动画片电影,看完后真真很兴奋,不断重复说动画片里的台词,还走到妈妈面前看着妈妈说,仿佛停不下来。
答案:
不用忽视法。真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想和妈妈产生互动,不可忽视,要加以利用引导。
对于故意引起关注、想满足自己不合理要求的不良行为,家长们可以使用“忽视法”,而如果是产生原因是孩子身体不舒服、逃避某种活动、发起互动等,大家可千万不要一刀切地忽视哦!
误区2:不给孩子台阶下,非要消停了才奖励
有位妈妈告诉我们,她最近尝试使用了一次忽视法,孩子哭闹了整整1个小时才停下来。
其实家长们大可不必如此严苛,孩子哭一个小时,也很伤他的身体和情绪,对不对?
所以在使用“忽视法”时,我们要根据孩子哭闹的程度来灵活地做调整。
孩子已经哭了10多分钟了,从最开始的嚎啕大哭逐渐变成了小声抽泣,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介入,在旁边玩一个好玩的玩具呀,洗一些孩子喜欢吃的水果呀,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用一些强化物来强化“情绪逐渐平稳”这种行为。
误区3:把自己的情绪写在脸上
很多家长在看到孩子无理取闹时,内心os“又来了又来了”!难免会表现出生气、愤怒、不耐烦的样子,这可不行哦!家长们要保持平静(虽然很难,但演也要演)。
家长生气的样子,一方面,可能让孩子错误地建立起“妈妈生气了-妈妈不理我”的联系,而不知道是“自己做错了-妈妈不理我”;另一方面,气呼呼的样子也可能会让孩子觉得“蛮好玩”的,无意中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不看、不理、不在乎”,家长们甚至可以走到别的房间(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去做别的事情,表现出“I don't care”的高冷感。
暂时隔离法
在孩子的不良行为发生后,简单明了地对孩子说明原因,并立即将孩子置于一个单调无聊乏味的环境内,用计时器定时,时间到后,孩子才能离开。
误区1:但凡是攻击性行为,全部都用暂时隔离
和忽视法一样,在使用“暂时隔离法”之前,我们要先分析孩子的行为目的。我们也举几个例子,大家也来测试一下自己。
案例1:
小航从学校放学回来,爷爷让小航完成家庭作业。小航很不配合,把铅笔丢到爷爷脸上,并且用手去抓爷爷的手臂。
回答:
可以用暂时隔离法。这是很明显的攻击行为,小航用非常不恰当的行为来表达自己“不想写作业”的想法。
案例2:
妈妈带着小明到小区花园里玩耍,那里有很多小朋友在玩,小明很兴奋,他走上前去,重重地拍打了几下一个小朋友的肩膀,小朋友立刻哭了起来。
回答:
不用暂时隔离法。小明的行为是他在“发起社交”,他想和小朋友玩,但拍打肩膀的力度过重。如果对小明进行惩罚,会挫败他的社交意愿。
除了要分析清楚孩子行为原因,我们也要对“暂时隔离法”针对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界定,最好是1-2种具体的行为,如打人、用物品砸别人等,而不要笼统地执行“所有攻击破坏性行为全部用暂时隔离”,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减少目标行为。
误区2:要让孩子害怕!要让孩子哭!这才有用!
暂时隔离,把孩子放到某个乏味的房间也好,让他到墙角罚站也好,目的是让孩子从当前的有趣的环境中“撤出”,暂停一切他喜欢的活动,让他觉得“无聊”,而不是让孩子感到“害怕”,产生心理恐惧。因此关小黑屋是不可取的。
同时也要避免把孩子关到一个他很自在很享受的地方。比如洗手间,那简直是大部分孩子的天堂,玩玩水呀,挤挤沐浴露呀,看看马桶洞洞呀,太有意思了!这对孩子来说一种喜悦的“奖赏”。
误区3:像唐僧一样念经式讲道理
在实行暂时隔离前/中/后,大家都要忍住自己心中滔滔不绝的抱怨和大道理!
隔离前,非常简单地说明原因即可,比如“你把爷爷抓疼了,去罚站”。如果孩子辩解、争论、求情,家长“充耳不闻”,不必理会。
隔离过程中,记住,让孩子“无聊”,让他“什么都没有”。家长们不要在孩子罚站时,试图去跟他解释、讲道理,孩子要么听不进去,要么觉得“没那么无聊嘛,还有人陪我说话呢”。
隔离结束后,可以简单地和孩子分析下这次隔离,家长说明或者引导孩子说出错误的原因,但不必让孩子去“保证再也不犯了”。誓言这种东西,大家都心知肚明,不算数的~
误区4:“我说结束就结束”
暂时隔离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几岁就关几分钟。家长们需要严格遵守,用计时器计时,放在孩子看得见拿不到,或者听得见拿不到的地方,计时器一响,隔离结束,这是规则的建立。
家长们最好不要自己“凭感觉”计时,或者用自己的手机/手表计时,也不要因为自己太过愤怒,而擅自延长隔离时间。
两种方式都存在的误区
1.不坚持,不统一。
有位奶奶对我们说:“昨天我孙子打我,我罚他站,但我看不顶用!”
无论是我们说的“忽视法”“暂时隔离法”,还是其他的家庭干预技巧,正确地坚持才会“生效”。大家保持稳定的心态,坚定地、科学地去做,一定会用时间换来效果。在用“忽视法”和“暂时隔离法”的过程中,孩子的不良行为可能会有反复或者加重,那是他们在试探家长的底线,我们可要hold住哦!
另外,家庭成员达成统一很重要。如果孩子在爸爸面前哭,没用,但跑到爷爷面前哭,爷爷心软,那对孩子来说,他会知道“哭还是有用的”。
2.只罚坏的,不教对的,不奖好的!
“忽视法”和“暂时隔离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但下一次孩子想表达情绪的时候,不能哭不能闹不能打人,应该怎么办呢?
所以家长们除了要“封堵”孩子的不良行为,还要帮助建立起良好的、恰当的替代行为。用社交故事法、录像分析法、情景演练法、示范法等,教导孩子正确的社交方式与规则。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太聚焦在孩子的种种“不良行为”上,会让家庭氛围很紧张很压抑,也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孩子只在做了错事时会受到惩罚,那他做了棒棒的事情时,有没有及时的奖励强化呢?家长们有时需要让自己松口气,换个角度来看待孩子。
比如前段时间,有位妈妈在群里抱怨:
“天气热了,电风扇空调都开起来了,我的儿子走在路上看到那些空调外机呼呼转,就特别兴奋,非要指给我看,爱看风扇转真是要命。”
这时另一个妈妈回应说:
“哇,你家小孩的分享指物好棒啊!”
大家看,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进步,会让我们拥有不一样的心境。
对于“忽视法”和“暂时隔离法”,大家平时有什么使用小诀窍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
星儿守望者
专注自闭症家庭干预,依托广州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邹小兵教授团队,传播科学自闭症干预知识。欢迎加入【星儿守望者社区】,与更多专家和家长一起交流学习自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