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有7~10次生命

2021-04-29  本文已影响0人  蔡垒磊

文:蔡垒磊

老人大都活不够,所以保健品这么有市场。

小年轻大都不惜命,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两者之间,是经历的生命次数,导致对生命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如果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生活模式发生了变化,重要人发生了变化,心境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变化了,你觉得这是一个旧人还是一个新人?

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次新的生命,因为什么都不一样了。

大多数人一生,会有7~10次这样的生命,如果你年纪还小,你可能并不认同。你或许只会将一个人分为“幼年期、求学期、婚后”这样三次生命(最多加一个出校门后的单身期)。第一次生命最短,第二次生命稍长,第三次生命的时长是前面两次生命加起来的好几倍。

你觉得合理吗?一个人一开始生命替换很快,常常一下子就进入了新世界,替换了新生命,后面就遇不到什么替换生命的事儿了,就只是在最后这条生命里“活着”而已——是这样吗?

不惜命,往往是对后续新生命的无知,总以为人生最好的体验差不多已解锁完成,于是当然夕死可矣。

我高中的语文老师曾说:

在我还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曾觉得一个女人若已经30岁了,最好的年华已经过去,那就提早把该享受的都享受完,然后欣然赴死就可以了。但我现在30岁了,我觉得自己活得挺好,而且比10几20几的时候更好。

生命的次数,只有剥离旧的,解锁新的的那一刻才能知晓,且只能知晓+1,无法知晓后面还能+几。

小年轻在拍拖的时候,总以为当下就是永恒,这个世界就这么下去,两个人也这么下去,不会变,但其实时间真的很长。

本条也适合新婚夫妇,彼此总以为今天领证很甜蜜,明天做饭更甜蜜,扑通,后天成了圣诞节的火鸡——在圣诞节前一天还在为自己身为一只每天有人投喂的火鸡而庆幸。

如果你现在已经100岁,你的人生通常已经度过了8到10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重要人都可能不同,工作内容和环境都可能不同,生活体验都可能不同。

你还可能经历科技的3~4次大变革,你甚至可能经历过大的战争,以及主流货币的更迭等一系列年轻时觉得匪夷所思但现在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当你回想起曾经那种“当下即永恒”的想法时,你会哑然失笑——那是多么幼稚的时期。

但当我们还没到度过几个阶段的年纪,我们通常不会认为人生有那么多的阶段,至少认为自己的人生不会有那么多的阶段。我们看着现在,觉得这一刻会永恒,我们的体验也是,直到死去。

可人生的每个阶段自有其生命力。

想要在自然生命终结期临近时延续它的时间,是困难的——越到后期,每一秒钟都会成倍放大,延续需要耗费的能量越高,因为延续阶段生命意味着一成不变,这不符合人类能持续在此追逐到快乐和惊喜的天性。

所以很多人的婚姻会出现N年之痒,很多人会在做同一份工作N年后表现出倦怠——这时候新生命想要闯入的趋势在增强,而旧生命的延续趋势则需要你去刻意添加砝码,延缓新旧交替的时间。

一位前同事说,自己明知道当下的这份工作大概率是自己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但就是想去外面看看其他可能性——这是新生命与理性的对抗。

这种对抗有时候是出于利益,有时候是出于符合社会普遍道德观的安全感。

相应的,如果一个人因为某些原因顺利地“辞旧迎新”,进入到了下一次生命,换上了新的社会角色,开始专注于新体验,此时就无需耗费什么能量。

因为任何阶段的开始期总是自驱动满满,直到下一个终结期的临近,你的倦怠、不舍和基于社会压力想让它延续的想法交织起来,让你的生活再次变得沉重而步履蹒跚。

生命就是如此,产品、商业、职场、爱情、人生,无不如此。

--------------------------------------------

蔡垒磊:著有畅销书《认知突围》、《爱情的逻辑》,2017亚马逊年度新锐作家、中信最受欢迎作者,2020年当当影响力作家,社群读书APP【蚂蚁私塾】创始人。

视频号:蔡垒磊

公众号:请辩

微博:@蔡垒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