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好书推荐我遇见的作家故事和好书推荐

书《孤独六讲》:你孤独吗?

2017-05-28  本文已影响239人  燕子写文
书《孤独六讲》:你孤独吗?
(2017.4.5-2017.5.28)No.31《孤独六讲》蒋勋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本书属于散文类书籍,共265页,附上读书笔记。

试问我孤独吗?

孤独吧?不然怎会被这本书所吸引?

史铁生曾说:

爱情是孤独的证明。

孤独不等于寂寞。日理万机了不再寂寞但仍孤独。

孤独不等于孤单。门庭若市了不再孤单但仍孤独。

孤独的心是充盈的心,充盈得要冲涌出去,便渴望有人呼应,收留,理解。

书中作者讲述了六种孤独,试图收留那孤独的心。

1.情欲孤独

青少年时期情欲的转化是非常精彩的过程。情欲最低层次的表现是看A片、看黄色小说,诉诸感官刺激,而感官刺激往往无法疏解内心的孤独感,必须透过更高层次的转化,所以转为阅读武侠或其他文学小说。

想起自己的中学时代——情欲萌发的时候,暗恋一个人好长时间,我们在路上骑行时的擦肩而过,在教学楼梯间遇而凝视,每每回到家写日记,记述今天遇见的每一个细小瞬间,暗自窃喜;同时也希望明天能再一次遇见,暗自祈祷。

情欲的孤独,渴望在身体发育之后,可以和另外一个身体有更多的了解,拥抱或爱。每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

但是,被孤独感驱使着去寻找远离孤独的方法时,会处于一种非常可怕的状态,想要快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因。

作者说,对许多人而言,第一个恋爱的对象就是自己。在暗恋的过程中,开始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发展出来了,开始注重自己的着装打扮,走过暗恋的人面前,希望吸引到TA。窃以为然,暗恋的时候,生命正在转换,从中发展出完美的自我。

爱恋自己,和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每个个体必须承担自己的孤独,这个生命走出去时便不会慌张。

2.语言孤独

儒家文化其实不鼓励人们在语言上做精细修辞,“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要求人的内在多于外在,如果有人讲话讲得很好听,就要进一步“观其行”。

因为儒家不讲究语言的精准性,基本上儒家的语言是接近诗的语言,把语言简化到一个非常单纯的状态,是一种心灵上的感悟。

这就导致人类的语言文字可以有两种极端的发展,一端是发展成为诗,中国语文是最不准确,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美常常是不准确,准确往往不美,比如法律条文,语言发展的另一端。法律条文务求精密准确,以分明的条目来阻绝任何暧昧性。

准确的语言本身是一种吊诡,我们用各种方法使语言愈来愈准确,当语言愈来愈准确,几乎没有第二种模棱两可的含义时,语言就丧失了应有弹性。

最好的文学应是既精确又富有弹性的工具,就是在语言的精准度里制造语言的暧昧,也就是“看一本小说,不要看他写了什么,要看他没有写什么”。如同你听朋友说话,不要听他讲了什么,要听他没有讲什么。

当然,语言是为了表达思想而生,即先有内容才有语言的形式,作者说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指的是言之有物首要富足思想。

一种语言的孤独是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语言才开始有沟通的可能。即沟通才是目的,语言只是手段,当语言承载着不同的内容与不同的思想时,这才是语言的本质。

3.革命孤独

革命者自己营造出来的乌托邦国度,多半是现世里无法完成的梦想,总是会受到世俗之人所嘲笑,因此他是孤独的。

革命者的孤独是革命者迷恋自己年轻时候的洁癖,而且深信不疑,相信理想是极其美好的,而且每个人都做得到,也相信每个人的道德都是高尚的,会愿意共同为了这个理想而努力。

革命最终还是对自己的革命,他所要颠覆的不是外在的体制或阶级,而是颠覆内在的道德不安感。反叛者是对自我生活保持一种不满足的状态进而背叛,并维持背叛于一个绝对的高度。

4.暴力孤独

小时候看马戏团,驯兽师为了让观众知道,这只狮子已经完全被驯服,就将自己的头放在狮子的嘴巴里,作者在那一刹那出现一个很恐怖的想法,希望狮子一口咬下去。所以,应该有一种奇怪的暴力美学潜藏在我们身体里面,只是大家不敢去揭发,并且随着成长慢慢视之不见了。

我们看高空弹跳,赛车,极限表演,都是借助观赏他者的冒险,发泄自己生命潜意识里的暴力倾向。

暴力是很难检查的,因为暴力的形式会伪装成另一种情感,我们经常用不同的暴力形式待人,比如刻板印象就是先对特定群体的本质下定论,再去搜罗证明这定论的观点。存在主义说,存在先于本质,存在本是观察的起点,本质才是观察的结论。

暴力也往往不是一个单纯的动作,暴力本质呈现的是人性复杂的思考。人性本善否定了人们潜意识里的暴力倾向,当暴力被正确认知时,反而是最不危险的状态。人性对“恶”有更充足的了解,才可能有“善”的发扬。

5.思维孤独

儒家思想影响我们甚巨,而儒家的主张,常常是一种结论式的原则;希腊哲学则恰好相反,把推理的过程,思辨的过程视为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环。任何一种结论,来得太快的时候,就会变成思维的敌人。

思维的起点,就是大家放下成见,相互了解,对一件事物有“共识”,即使角度不同,但焦点是在同一件事上。我们说这个人有成见,就是指他已经有预设立场,已经有结论了,所以他的思维也停止了。

从思维的角度,我们不会去谈论孰好孰坏这种绝对的判断,而是会去思考如何“平衡”。

孤独是一种沉淀,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

6.伦理孤独

人生下来后,就会被放进一个人际关系网络中的适当位置,做了归类。乱伦就是将既有的人际关系分类重新调整,背叛了原来的分类原则,甚至对原来的分类原则产生怀疑,因而提出新的分类方式。

从人类学的角度理解所谓的“伦理”和“乱伦”,其实是一直在适应不同时代对道德的看法。道德对人类的行为,预设了一个范围,范围内属于伦理,范围外的就是乱伦。

我们的社会能建立一个新的伦理,是以独立的个人为单位,先成为一个可以充分思考,完整的个人,再进而谈其他相对伦理的关系。

以个体为主体的伦理所发展出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都不会变成一种固定的制约,倚赖,而是彼此配合和尊重。

当我们在伦理的网络之中,很难自觉到孤独,就是因为我们已经失去自我,而这个自我的失去,有时候我们称之为“爱”,因为没有把自己充分完成,这份爱变成丧失自我主要的原因。

个体孤独的健全就是要对抗不恰当的爱,将不恰当的爱做理性的分类纾解,才有可能保有孤独的空间。

就像这本书所说,“无法和自己相处的人,也很难和别人相处”,所以这本书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尊重孤独。

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不着急,我等待着那一颗心,心灵间的呼唤与呼应,投奔与收留,袒露与理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