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记
前些日子,妻子下班拿回来一瓶朋友送的孔雀鱼,观赏鱼年轻时闲来无事是养过,结婚后忙于生活,也只能偶尔去鸟鱼花市场欣赏欣赏。这些鱼一看就是平常家里饲养繁殖的普通品种,但是身形品相还不错,母鱼个大丰满,公鱼身材匀称,是纯正艳丽的深红色,并没有近亲繁殖退化,很难得。
年轻时最初玩鱼,真正小白,选鱼全凭眼缘,见朋友两米长的大鱼缸里悠哉悠哉地游着一群拳头大的狮子头,一瞬间爱上心头,转身就去鱼市买来半群红顶虎头,这金鱼多好养,“保证氧气,控制水质,适量喂食”朋友的十二字真言一下就记住了,看着这几条身白头红的家伙扭动着肥脸圆臀,闲暇时又多了个乐趣。好景不长,这几条鱼陆续得了炸鳞病,周身的鳞片张张翘起,继而病处开始腐烂,朋友说,得这病有很多原因,是金鱼的常见病,送了我一些药,嘱咐用法,又是隔离,又是下药,百般精心医治,也不见效果,不久,他们就不离不弃地相继追随而去了,金鱼既然愿意得病,那养锦鲤吧!我看池塘里的锦鲤也没人悉心照料,一个个都圆滚滚地欢实着呢!朋友说,“锦鲤和金鱼差不多,也有它愿意得的病,还需要大缸子,不太适合你这新手”“你可以试试热带鱼,保证水温,水质,其余要求不高”。想起了单位一位老师傅家里的那缸银燕,一条条昂着头,目不斜视,绅士般地傲慢着,即使是喂食,也不像别的鱼那样一哄而上,一条条慢条斯理地踱过去,似乎想把脖子上那圈黑色条纹打个结,再开始进餐。就是它了!一群和师傅家一模一样的银燕,在周末住进消了毒的鱼缸里,这热带鱼好,饱了,便不再吃,请教了师傅,不能喂的太多,饿点比撑着强,水要困透了,每次换三分之一……一切都严格按师傅的嘱托做,它们风度翩翩地陪伴着我从夏到秋,安然无恙,心中甚喜,兴冲冲买来加热棒,准备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还没来得及发挥它的作用,足足长大了一圈,看起来肉乎乎的银燕鱼,突然就没有征兆地死了一条,同样,又是各种药物,各种治疗,可能是有些惧怕北方难挨的冬日,在秋风吹来的前几天,它们相约着一齐躲到了栽着大橡胶树的花盆里“化作春泥更护花”了。后来,又养过杀气腾腾的网纹鲨,小巧活泼的品品,发着梦幻荧光的霓虹灯……最终都不了了之。
一日,与朋友谈起闲置了许久的空鱼缸,他说,“我送你一些孔雀鱼吧!很正的那种大红色,它们繁殖的太快了,我也养不过来”孔雀鱼,我之前一直没太看上眼,特别是家庭里最常见的那几种,要么不停摇曳带着带灰不溜秋斑点的尾巴,要么,炫耀着一身俗里俗气的大花袍,要么,几个品种混养,颜色已经串得分辨不出是绿是蓝还是紫,仿佛擦过画笔的破纸团,但想想姑且养些玩也无所谓。朋友的“一些”足有几十条,也是,这鱼只有养满一大缸才好看,有一搭没一搭的摆弄着,三四个月,一群周身透着青,再看不出别的颜色的小鱼,红,先染了尾巴,又慢慢晕染了周身,白天时四处游动觅食,像落在水里的桃花,每看到我拿着装红虫的瓶子,一个个便快速地摆尾摇头聚拢过来,打得水面啪啪响,夜晚,都抻直了身子,腹部贴着缸底,微摆腮鳍做安然梦,水底,像坠入了一条条随水波起伏的红丝带,时间久了,有了感情,越看越是喜欢。期间繁殖了很多,都送给爱鱼的友人,嘱托方法,紧紧叮咛要爱惜好,那时,内弟正对鸟鱼花初生热情,且高涨,我欲送他,不屑,他要的是有品味的,这俗家品类,哪能入他法眼,这个,得慢慢等他悟透了大俗即大雅的道理,就像娶媳妇,人人向往深闺里的千金小姐,但她并不适合咱们百姓人家,虽臂粗腰圆,举止粗俗,但粗饭茅屋也能不离不弃跟你一门心思过一辈子的,才是最好的。
后来几次搬家,这鱼就送了人,再也没养过。今天妻子带回这鱼,正称了我的心,养起来也得心应手,赶紧买了鱼缸,循环水,加热棒……一应俱全,两个多月了,一缸的桃花,越开越盛。
附:个人总结的业余人士孔雀鱼养殖实用方法 仅供参考
1.初养者易选养自家养熟繁殖出来的鱼苗,易活好养,鱼市卖的不容易养活,特别是那些不常见的品种。
2.孔雀鱼适合22度以上温度饲养,夏天室温即可,秋冬用加热棒维持水温。
3.换水每次抽走一半旧水,换进一半新水,水最好提前困2-3天,新水水温尽量和旧水保持一致,最忌讳水温忽高忽低,鱼容易得病,死亡。
4.喂活红虫最佳,干食鱼不爱吃,也不长鱼。小鱼正长可以多喂,每天投喂2次,大鱼1天喂一次也行。孔雀鱼知道饱。但是一次也不要喂太多,投喂的鱼食五分钟左右吃净最佳。喂小鱼要把线食用剪刀剪碎后再投喂,越小的鱼越需要碎食,要不然吃不下去,容易噎死小鱼。冬日鱼食易于保存,每日冲洗两次,夏日鱼食易臭,要放冰箱中存放,每日冲洗三次,每次投喂前用清水冲洗两次。
4.待产鱼妈妈应单独用瓶子饲养,这样可以减少换水,也可以预防突然产鱼被别的鱼吃掉,母鱼产鱼一般会持续半天左右时间,一次大约20-30条不等,这期间要用毛巾把瓶子盖严,母语看不到小鱼,就不会把他们吃掉,估计产完后把小鱼捞出,单独饲养,母鱼仍然在瓶中单独饲养恢复5-7天再放回缸中,避免缸中公鱼对她的打扰。
5.种群的维持,小鱼长大后,淘汰掉颜色和身形不好的,保持种群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