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的选择:不选择,生活可能变得更美好
生活中处处都是选择,一首歌,一本书,都要经过我们的选择。一般来说,置身某种选择设计当中,你我都是选择者,而当我们进入某种选择后,又会成为设计选择的人。总之,无论如何我们不可避免地都需要选择,有时看似更多的选项能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可是选择很多时候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比如小升初的择校问题。
默认选择
默认选择就是不需要选择者去识别选项和做出选择,而是让事情沿着默认选项的设置来发展。举例来说,手机APP下载之初都有一个告知用户“隐私保护”条款契约达成协议,为了享受功能服务不容质疑地只能选择“同意”。即便很重视个人隐私,此刻也会变得不重要了。之后,商家综合你的各类网络信息进行推送。这样看来,只要默认选项不是那么难以接受,也不太远离人们的意愿,通常是会更倾向于按照默认选项去行动的。
面对小升初时拥有两个大选择项:公办和民办。那么是不是公办就是默认选择项,民办是主动选择项呢?根据上述概念和例子所述,毫无疑问,公办初中应属默认选项,不需要家长们费神,填表签字即可,然后踏实地等着孩子上对口公办初中就好了。可事实恰恰相反,不言自明的“锚定效应”,有着诸多“标配”的民办才是默认选项,如此吊诡?!
选择民办初中,意味着之前孩子们已经接受了语数外全面补习,尤其是奥数,且是重中之重,还意味着之后孩子们将继续接受更大力度的课外补习,即使没有奥数,课业压力亦是无以复加。为何如此?因为这一选择已然超出教育领域,进入了社会领域,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分层。因此,哪怕是选择民办意味着那么多付出,家长们也会毫不迟疑地弃公办这一“不选择”的默认选项,毅然决然且自然而然地将民办变为默认选项。
项贤明教授指出,若将教育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混淆,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以学生减负为例,把学生负担简单地当作一个教育问题,以期通过教育改革去改变,这是不可能的。他认为,一来强迫学校不补课,也无法禁止社会各种补习班;二来即便强行取消所有补习班,也无法禁止焦虑家长们给孩子施压。毫无疑问,孩子们的学习负担源于——他们需要通过教育竞争来获取未来生存空间的可能,当然这种可能存在的前提是社会分层问题不会越来越严重。
有人说,“学生减负”是个伪命题,对天资聪慧的孩子来说,校内课程“吃不饱”,还不允许人家“加餐”吗?“教育均衡”不是说让每个孩子都上“一模一样”的学校,毕竟人生而不同。一言以蔽之,真正实现学校的多样化,给孩子们提供更多适合的教育选项,才是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
同时,别太迷信“权威人士”或者“专家”建言,就每个孩子而言不见得具有说服力和绝对正确性。默认选择意味着一种依赖路径,虽然我们厌恶某种选择带来的损失感,但同时也会带来轻松。既定的路,自然是有着预设好的走法,跟着就是了。
有限理性
理性选择是相因而生,且以偏好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决策行为取决于对当前行动所产生的未来结果的期望。在比较各备选方案时,就是比较哪个备选方案的预期结果能更好地满足决策者的个人偏好。
面对现实,每个人都试图理性,但理性是有限的。且不说我们能否穷尽所有备选方案,也不讲是不是所有偏好同时出现,就谈我们势必被认知能力和不完全的信息所束缚,所以能够寻找一个“足够好”,而不是寻求“最佳可能”的选择项已是不易。
就孩子教育而言,有说基因决定论,有说情境决定论,不论哪种理论都能找到例证,同样地也能找到反例。不过大多数人可能更常说的是概率或平均,暂且不说这概率推定的准确否。“人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吗?”若不能,孩子的问题就都是父母的问题,你愿意承认吗?再说身处何境,并不全然是自主选择的吧,也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吧,更多的可能是一步步创造出来的?
家族追踪溯源也好,拷问社会制度也罢,就如智力不是由基因决定的,文化、教育和环境才是决定认知水平高低的最关键的因素,同人性复杂是一个道理,对孩子的未来作任何单一归因都是不恰当的。起点必然不同,终点犹未可知,若要有所求也就是中间的过程了,这或许是人生奥妙之处吧。未知才有趣,即便是一场游戏,无畏终局地努力地玩一把,尽兴就好。
今日是昨日的明天,昨天也曾是今天的明日,明日也会是昨天的今日。时光不住,变动不居。大路或通罗马,小径亦能通幽,前者或许能获得更多的掌声但却不一定有自己的掌声,后者或许无人喝釆但能听到自己的喝釆声。走好选择的适合之路,不必要都在人声鼎沸的大路上你追我赶?各有各的修行道场。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父母对子女的希望和期待。可若他不是龙,她不是凤,只是普通的一片叶和一朵花呢?一位教育局长就不让自己的孩子上最好的初中,理由很简单,他说自己的孩子最清楚。世界很大,丰富多彩,不只需要龙与凤的想象,还需要更多美好的存在。
选择成本
家长们希望通过自己和孩子的共同努力获得更多更好的选择权,这样日后就能得到多一点儿的自主性、多一些自由感。按照以往经验,小升初中的民办选项意味着孩子日后拥有更高更远的发展可能性,但是选择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势必会伴随着沉重的负担,比如将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题海精进中。当然,公办选项的孩子看似潇洒,实则除了同比例补习外还多一份不自信带来的竞争力恐慌。
没有选择,家长们会有种无力感。而选择太多,机会成本越大,也会导致被选中的选项带来的满足感越低。每个选择都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根源着手,才能做到真正明智的选择,就小升初择校而言,适合孩子的学校就是最好的选择。
是不是选择越多越好呢?是不是高标准一定出好结果呢?是不是有退路总比没有好呢?家长们无法做到对其他选项视而不见,因为它们总是在眼前晃来晃去,想不知道不焦虑都难。大家往往习惯瞧瞧别人在用什么参考标准作判断选择,而忽略了自己的选择。
那些让人不堪负重的选择真的是自由的负担吗?在孩子没有能力做出明智决定的学业发展阶段,是由父母代为选择要接受的教育,而选择的代价终究是要由孩子来背负。
无论哪种选择,都会带来某种限制,机会和风险永远并存。选择更多地意味着结果承担。家长们必须学会抓大放小,放弃一些选择,只关注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选择。选择放弃社会比较心理是一种智慧,放弃选择后的过高期望更是一种勇气,毕竟我们都是终身学习者嘛。
自由不等于选择的数量,自由等于拥有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