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放不下手机
关于在大脑超载时代,为什么我们放不下手机,离线思考,保持专注?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教授特奥·康普诺利在《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中指出:我们之所以成为手机控是因为我们的天性使然。
在完成这个书评过程,很感谢周围朋友的留言:
“确实是这样,感觉离不开手机”
“我想脱离它,可是总是控制不住地去刷微信、微博、追剧”
“感觉一直被手机绑架,要学着开始与手机保持距离”
“其实不是害怕离开手机,只是怕了孤独寂寞”
其实大多数人都知道“手机控”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改变,却苦于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
虽然我们心中住着一位荒野居民(缘于我们祖先的基因),我们是天生的条件动物,我们天生热爱眼下的满足,我们天生容易养成习惯,我们天生倾向于快速反应,我们天生好奇,我们天生热爱兴奋感,我们天生追求确定性,我们天生需要归属感……
但是特奥·康普诺利在《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中给我提供了一套科学方法教我们如何深入思考,如何保持专注。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并不是说我有多聪明,我只是对问题思考得更久而已。”
村上春树说:“没有专注力的人生,就仿佛大睁着眼却什么也看不见。”
史蒂夫·乔布斯在评价Mac电脑时说:“等你真正理解了这个问题,你会想出很多复杂的解决方案,因为它确实错综复杂。大多数人止步于此。但有少数人会继续在午夜里冥思苦想,最终理解问题背后的深层规律,找出简洁优雅的方案。”
可见,我们需要专注。做的事情并不在于多,而在于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而在追求极致的过程中享受这种愉悦感。
我们每天被各种琐事缠身,刷朋友圈,玩微博,思维混乱,精神分散,手足无措,效率低下,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专注力。
学会保持专注,虽然我们可能不会取得爱因斯坦、村上春树、乔布斯那样的成就,
但是离线思考,保持专注至少可以让我们高效工作、有序生活,轻松自在无负罪感的生活。
研究表明,我们拥有三套负责认知、决策的脑系统,分别是思考脑、反射脑和储存脑。
1、慢而成熟的思考脑:无法一心二用。
思考脑一次只能处理一个想法及其环境。思考脑之所以无法同步处理多任务,其瓶颈在于我们有意识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有意识的注意力意味着我们能够处理期待的、相关的刺激,同时排除不想要的、无关的刺激。在同一时间内,思考脑无法有意识地专注于多个想法,就连两个都不行,除非这两个任务都非常简单,只需要占用大脑一个半球的注意力。除此之外,你是不可能听别人说话,一边看书的。不信,你试试。
2、快而原始的反射脑:总喜欢抄捷径
反射脑的反应速度很快,可以极大地帮助行动缓慢的思考脑。如果没有反射脑来掌管那些无须思考的常规性事务,我们的思考脑永远不会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空间来完成自己的任务。
反射脑会持续不断地迅速产生各种直觉、第一印象和感觉,并将这些信息输送给思考脑。这类“快速通道”通常是无意识的,或者会慢慢变成无意识的,就像阅读、骑自行车和开车一样,一旦你学会了就不可能再忘掉。
但是,如果一直跟着“直觉”走,哪怕是行家里手也会犯下大错。
所以,不要太过信任反射脑,你必须开动思考脑,质疑反射脑提供的建议。
3、时刻等待空闲的存储脑:放松至关重要
存储脑无法与思考脑同时工作。只有当思考脑空闲下来,也就是当你进入休息和睡眠状态时,存储脑才一刻不停地整理、操控、储存、更新脑子里的信息,以便让我们从中归纳知识,得出见解。
睡眠期间,存储脑可以调用你全部的脑容量,组织、存储所有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和你的思考进行综合,结合档案架深处的长期记忆,填补思维空白,建立富有创意的新联系,最后得出前所未有的崭新思路。
所以,如果你想维持最佳的思考能力,充足的睡眠至关重要!
如何提高专注呢?
1、建立待办事项清单,运用艾森豪威尔原理,确定事件优先级。
2、善用帕累托法则,彻底离线,抽出固定时间,完成专注的工作和对话。
3、了解思考脑运作机制,批量处理事件,尽量减少切换次数。
4、保证充足的睡眠,规律作息,让存储脑带来更多惊喜。
长期晚睡,不仅有害健康,还会使自己变笨。
因为大脑中大量的信息处于混沌状态,未经存储脑加工处理,不仅会是自己反应变慢,还会使自己的记忆力变差。
从这一刻开始,规律作息,让存储脑带来更多创意和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