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天志》第十四
027《天志》第十四
本文可视作《墨子经义释诂》的缩减版。由于儒者大幅度“校改”墨子书,并形成了认知惯性。导致我们需要处处辩论、论证其错误,导致《墨子经义释诂》篇幅太长。所以顾如将《墨子经义释诂》以语句简说方式登载到这里。需要参考我们所作论证的读者,还是需要参考《墨子经义释诂》。
0235
《天志》:焉而晏 (大意):有法度、使之遵守法度,则能使之安定。
(注1):《说文解字注》:“三年問焉爲之立中制節、焉使倍之、焉使不及也”。《说文》:“晏,天清也”。可以参考经上“荡”字条。 (注2):此处“焉”字与子夏西河系统的惯用法相同。或源自禽子,或因为第三期十策著作者有魏国语言习惯。
0236
《天志》:夫天不可为林谷幽门无人,明必见之。
0237
《天志》:天下之君子,天也忽然,不知以相儆戒。
(注1):忽,迷糊而忘记。
0238
《天志》:天亦何欲何恶?天欲义而恶不义。
(注1):墨家仅墨子置立天志,其他人不可再创立天志。另,其后墨者又封存了墨子书状态。其他人不可再编撰墨子书。这两点对墨家非常重要。如果后人亦立天志,就进入了儒家自称天地代言,亦即人与天齐。所以墨家欲言天志,必引墨子书中墨子明确指称上天所言内容。顾如将墨子所言天志分解组合为十条,并不反对其他归纳。
0239
《天志》: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於义,则我乃为天之所欲也。
0240
《天志》:我为天之所欲,天亦为我所欲。
0241
《天志》: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0242
《天志》:天欲其生而恶其死,欲其富而恶其贫,欲其治而恶其乱
(注1):顾如将这三点都归纳入“生与生生”天志。生者,自生。生生,每一个人都能生。
0243
《天志》:夫义者,政也;义者,善政也;义者,正也
(注1):其实墨家理解的先秦所言“政”即:以官方文告正之。
0244
《天志》:无从下之政上,必从上之政下。
0245
《天志》:天子未得次己而为政,有天政之。
(注1):次己,使自己居其次。居其次者,受其所命从事。
0246
《天志》:天子为政於三公、诸侯、士、庶人,天下之士君子固明知。天之为政於天子,天下百姓未得之明知也。故昔三代圣正禹汤文武,欲以天之为政於天子,明说天下之百姓。 (大意):以天志为政,是圣人之道。应该让天下人都知道这一点。
0247
《天志》:我未尝闻天下之所求祈福於天子者也,我所以知天之为政於天子者也。
(注1):墨子曰:赖其力者主。此处墨家言天下人并不仰赖天子。实际也就是说,天子非天下人之主。唯有上天是天下人之主。
0248
《天志》:天子者,天下之穷贵也,天下之穷富也。
0249
《天志》:欲富且贵者,当天意而不可不顺。
0250
《天志》: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0251
《天志》:天意曰:‘此之我所爱,兼而爱之;我所利,兼而利之。爱人者此为慱焉,利人者此为厚焉’。
(注1):在法仪篇,墨子推理出上天兼爱天下之人。然而并不能依据该处称兼爱是天志。因为人不可能效仿上天行事。而天志篇此处则明确指出,“爱我所爱之人”,才能明确兼爱是天志。
0252
《天志》:天意曰:‘此之我所爱、别而恶之,我所利、交而贼之。恶人者此为之慱也,贼人者此为之厚也’。故使不得终其寿,不殁其世。至今毁之,谓之暴王”。
(注1):儒家亲亲之君,在墨家皆暴王。
0253
《天志》:天有色人,何用弗爱也?
(注1):上天生民,民有各色。兼爱各色之人。色,形貌,包括各种习俗、身份等等。即各色人等之色。
0254
《天志》: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
(注1):注意“力政”的定义。
0255
《天志》:处大国攻小国,处大家篡小家,强者劫弱,贵者傲残,多诈欺愚。此上不利於天,中不利於鬼,下不利於人。三不利无所利,故举天下恶名加之,谓之暴王。
(注1):归纳起来就是“欺负人”。所以墨家提出需要“挈”,达到能够让各方“贞而不挠,说在胜”的目的。请参考经下这部分字条。
0256
《天志》: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言语不可尽计,上说诸侯,下说列士,其於仁义则大其远也。何以知之?曰我得天下之明法以度之。
0257
《天志》:夫愚且贱者,不得为政乎贵且知者,然后得为政乎愚且贱者。此吾所以知义之不从愚且贱者出,而必自贵且知者出也”。然则孰为贵?孰为知?曰:“天为贵,天为知而已矣”。然则义果自天出矣。
(注1):墨子举现实中人们的共识,然后作推理。
0258
《天志》:天为贵,天为知而已矣
(注1):此句在墨学中是最为重要的几句话之一。墨学之最底层目的是每个人的自主,即“贞而不挠”。或者说每个人的自主是墨学最底层之“原”。然后为达到这个目的,置立了人人平等之“本”。“用”则为实现天下治之秩序。其他观点都是推衍。比如什么是天下治?也即人人都感到安适,不想害人作乱。如何才能天下治?则首先要本之于兼爱。因为天下治是“人人”受益的,所以要兼爱。兼爱中也包含平等之意。兼爱也就是不别——不使其他人感觉到自己是异类。而兼爱的实践,最主要是不让人被欺负、被伤害、救济。其中原因正在于:保护每个人的自主能力。为什么救济是保护他人的自主能力呢?因为“赖其力者主”。如果他不能自赖其力,那么他就不能自主。所以墨家的兼爱主张之中贯彻了人人自主、人人平等之本原。所以因为天志这句话确定了人人平等,所以这句话是墨学最为重要的几句话之一。 (注2):单独“天为贵”并不能确立人人平等。因为人与人总有天赋、机遇、成就等等差异。如果仅用“天为贵”确立平等,那么要么将会受到质疑,要么将会滋生出大量邪说。有人可以主张,拉平或者人们的各个方面差异。从而侵犯人们的自主。人人平等唯有建立在人人无知的基础上,也即与上天相比人人都是无知的,人人都不可能获知天道、天意、真理等等等。唯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确立人人平等而无害人人自主。
0259
《天志》:今天下之人曰:“当若天子之贵诸侯,诸侯之贵大夫,傐明知之。然吾未知天之贵且知於天子也”。
(注1):傐:读 hào ,“俈”的异体字。俈,让人知道,巴不得让人知道。傐明,同义连用。即经过展示、灌输等,让人们看到。 (注2):批评当时官方不想让人们知道天子之上还有老天爷。
0260
《天志》: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
0261
《天志》:‘明哲维大,临君下出’。则此语天之贵且知於天子。
0262
《天志》:既以天之意以为不可不慎已 (大意):按照天意行事,则不可以不慎己。
0263
《天志》:(天)欲人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也。又欲上之强听治也,下之强从事也
(注1):顾如皆归纳入“生与生生”天志。相,体现了共生性。
0264
《天志》:惟毋明乎顺天之意,奉而光施之天下,则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煖衣饱食,便宁无忧。
(注1):此处主要关注“光”这个字,喻指“义”。经下所谓“光八条”亦如此。
0265
《天志》:本察仁义之本,天意不可不慎也
(注1):天意是仁义之本。
0266
《天志》:今夫天兼天下而爱之,撽遂万物以利之,若豪之末。
(注1):撽,从旁敲打,即督促。遂,顺遂、达成,内含顺其志。这个词是墨家意识里“爱之用”的最佳表达。首先是督促,而且是从旁——即处于辅位督促。而不是给予,更不是自居主位的强制。主讲给予和教化的是儒家。
0267
《天志》:非天之所为也,而民得而利之,则可谓否矣。
(注1):人们的一切所得皆源自上天。
0268
《天志》:然独无报夫天,而不知其为不仁不祥也。
(注1):如何“报夫天”?绝非仅仅祭祀而已。而是顺从天意和使信奉天帝者众。节葬曰:若苟寡,是事上帝鬼神者寡也。
0269
《天志》:吾所以知天爱民之厚者,不止此而足矣。曰:“杀不辜者,天予不祥”。
(注1):爱民,包含为民除害。
0270
《天志》: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三利无所不利,是谓天德。
0271
《天志》:书於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传遗后世子孙。
(注1):成文成书是传承的需要。经下曰:“智而不教,功适息”。
0272
《天志》: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注1):圣人、天子唯天志是知。不需要他动其他脑子,就以天志为自己的意志。
0273
《天志》:帝善其顺法则也
(注1):天志者,天为人类立下的“法则”而已。
0274
《天志》:别者,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
(注1):“别”者欺负人。帮助我们加深理解所谓“别”。
0275
《天志》:上不利乎天,中不利乎鬼,下不利乎人。三不利无所利,是谓“天贼”。
0276
《天志》:纣越厥夷居,不肯事上帝,弃厥先神祇不祀”。乃曰:“吾有命,无僇息务天下。
(注1):注意“僇息务天下”这个表述。僇,争讼。息,吐纳。所吐纳的是气。那么气是什么呢?实质是人们的意、义。请与经下“尽古息”相参照。君王的职责是吞下人们的气(意),经过争辩(僇),再吐出“上之所是必是之”之气(义)。请参照存士篇“(君王是)分议者”表述。 (注2):越厥夷居,不肯事上帝。儒家说遵从传统是华夏。将之笼统化了。实际上尚书、墨家认为传统至少核心部分是信仰天帝。不侍奉天帝,即非华夏。也就是说,在墨家看来。失去天帝信仰之后,华夏就不再是华夏了。
0277
《天志》:今夫轮人操其规,将以量度天下圜与不圜也。曰:“中吾规者谓之圜,不中吾规者谓之不圜”。是以圜与不圜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则圜法明也。匠人亦操其矩,将以量度天下之方与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
(注1):方、圆之喻指,需要参考经上方圆字条和其他几条含方圆字样的字条。
0278
《天志》:子墨子之有天之意也,上将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之为刑政也,下将以量天下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也。观其行,顺天之意,谓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谓之不善意非。观其言谈,顺天意,谓之善言谈;反天之意,谓之不善言谈。观其刑政,顺天之意,谓之善刑政;反天之意,谓之不善刑政。
(注1):一切都应该符合天志。董仲舒似乎吸取了墨家的上天监管思想。然而董仲舒认为非天子不可以代表上天。一如孟子吸取墨家思想,再加上儒家精神。结果全是拿去为统治者服务。然而在墨家,没有人能够体现天志、创作天志。唯有一人,即墨子。
0279
《天志》:将以(天意)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
0280
《天志》:顺天之意者,义之法也
0281
《天志》:子墨子言曰:“天下之所以乱者,其说将何哉?则是天下士君子皆明於小而不明於大”。
(注1):天下之所以乱,并非因为百姓。而是因为统治者们行乱政。设问:尚同篇云百姓为人,所以天下乱。答曰:其引用无误。然而那只是社会的必然,人们懂得置立天子之后,天子就要负起平静天下的责任。已有天子而天下乱。责任不在民,而在君与士君子。
0282
《天志》:戒之慎之,必为天之所欲,而去天之所恶
0283
《天志》:昔也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之兼恶天下也,从天贼之,移其百姓之意焉,率以诟侮上帝山川鬼神
(注1):移,是一种狡辩术,也是说服术。请参考大取篇。其大意是说:先将范畴扩大,再偏取另一禺,从而转移问题,形成狡辩。天志此段,墨家用移字,是在说百姓原本遵从天志,有遵从天志的意愿。暴王却利用人们对天帝的信奉,偷换了天志内容,实际使百姓遵从了伪造的天志。请参考大取篇:“暴人为‘我为天之’,以人‘非’为‘是’也”。儒家的乐教就是这样一种手法。因为人们喜欢音乐,而使人们去演练儒家的上下尊卑、俯仰进退、排列行伍的所谓“乐”。
0284
《天志》:顺从天意,兼之为道也义正;别之为道也力正
(注1):力正,用强力达到目的。顺从天意之后,人们将倾向于兼,所以无需力正。反而欲使人相别,则需要力正了。顺从天意是前提,要有信仰。引用此处时不能省略“顺从天意”。像儒家利用人们亲亲的自然倾向,将人们分割成家庭为单位的散沙,也是不需要力正的。
0285
《天志》:子墨子置立天之,以为仪法。
0286
《天志》:民之格者则劲拔之,不格者则系操而归。
(注1):格,此处是格斗之格。
0287
《天志》:曰:“吾攻国、覆军、杀将若干人矣”。则夫好攻伐之君不知此为不仁不义也
(注1):判断是否仁义,有个在什么范围内看的问题。孟子说,封之有庳、窃负而逃是仁。就只从自身情感去看,而不能从双方去看问题。所以孟子本于自心,而墨家本于众。
0288
《天志》:今天下之诸侯,将犹皆侵凌攻伐兼并,此为杀一不辜人者数千万矣;此为踰人之墙垣、格人之子女者,与角人府库、窃人金玉蚤素者数千万矣;瑜人之栏牢、窃人之牛马者,与入人之场园、窃人之桃李瓜姜者,数千万矣。而自曰义也。
(注1):角,此处用作动词刺穿。
0289
《天志》:苟兼而食焉,必兼而爱之。譬之若楚越之君,今是楚王食於楚之四境之内,故爱楚之人;越王食於越之四境之内,故爱越之人。今天兼天下而食焉,我以此知其兼爱天下之人也。
(注1):此处主要验证,到底墨家所说的“食之”是吃,还是儒者所通假的喂养。喂养是儒家,并非墨家。设问:难道墨家认为国君皆兼爱吗?答:是,也不是。墨家作批评总是在说,他本意是要爱人,却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爱人。道德、规则等等,在墨家看是人类的智慧。并非他没有这个意愿。人性不善不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