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岁孩子的学习主动性缘何而来?

2019-04-13  本文已影响0人  弘知情商教育

每一朵花的形状都各有风姿;

每一颗星的光芒都无与伦比;

每个孩子的思想都独一无二。

因此,孩子总能给我们带来诸多欢喜,当然,亦会带来些许愁闷。毕竟,孩子的情绪善变得很,这一秒天使,下一秒就有可能变成令人头疼的“熊孩子”。

如果孩子变成了天使的对立面,你有没有适宜的应对方式呢?

一位妈妈曾经向我诉苦,称孩子的行动太过拖沓,穿个衣服、吃个饭、取个东西,从来都是慢吞吞的,一点都不紧趁,自己只能在一旁干着急,大声吼都没有用。

还有很多孩子,家长催得紧了,就干脆停止活动,索性什么都不做了。

你的孩子是否会出现这些状况呢?

很多情况下,家长在着急的基础上只会把孩子的拖拉行为视为一种不好的习惯与毛病,一门心思想要找到改变孩子当下行为的办法,却鲜有人去思考孩子出现这些行为特征的原因。

那么孩子行为拖拉、磨蹭的原因是什么呢?

1.

性格因素

这种因素是生活环境影响的结果,更多的会通过行为习惯的方式表现出来,其对行为的影响也是较为深刻的。

2.

兴趣因素

孩子的思想较为单纯,对于是非、好恶的界限区分比较明确,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因此,孩子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意识的体现。

如果孩子特别喜欢做一件事,那么他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行动起来自然就存在连贯性,相应的速度也会有所提升。

倘若孩子讨厌做某件事,行动的积极性自然就会降低,行为就会出现相应的迟缓。要是这时候再受到催促,那么积极性就会再度降低,出现更为拖拉的表现,就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3.

思想(真实想法)

作为监护人,我们总会以成年人的想法去“管理”孩子,习惯于把自身的想法附加在孩子的身上,却总会在不经意间忽视掉孩子自身的想法,甚至很多家长根本意识不到“孩子存在自己的想法”

没有认知便谈不上理解,没有理解又如何能对症下药,正确地解决问题呢?

孩子在磨蹭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这个问题相信很多家长都不曾思考过。

孩子为什么要拖拖拉拉地去做一件事?

“我只是想仔细的把衬衣藏在外套里面。”

“我其实现在还不饿。”

“我不太想拿那个东西。”

“……”

可是,家长想过这些原因吗?有问过他们内心的想法吗?

当面对孩子拖拉磨蹭的行为时,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

1.制定公约和规则

行为的好坏需要规章制度来约束,家长若是想要干预孩子的行为,不妨与孩子约法三章,寻找一个“第三方标准”来开展约束活动。

这种方式比起家长直接干预要容易接受得多。

需要注意的是,建立起的规则需要家长与孩子一同遵守,若是只针对孩子,就会令孩子产生不公平和被孤立的体验,从而形成抵触情绪,接受度也会大幅度降低。

为生活建立一点积极的规则,与孩子一同遵守、共同成长。也有助于帮助家长同步孩子的行为与想法,更好的理解和同理孩子,就此造就融洽的亲子关系。

2.明确行为与后果承担

很多时候,孩子不一定会理会规则和家长的要求,这时候,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要让孩子明白——他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后果。并把后果事先告诉孩子。

即便是孩子愿意遵守规则,也要让孩子明确违反规则所需承担的后果,这是一份约束,也是对遵守规则之后的正向激励。

人生处处是规则,有时候我们能够遵守,有时候却无法做到遵守,因此我们总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们不仅要让孩子感受遵守规则之后的优越感,也应该让他体验不遵守规则之后的后果。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在心中架起一杆行为的准秤,这杆秤会约束他的行为,助他变得更好。

3.带孩子体验“快行动”的感觉

如果孩子长时间行为拖拉,那么他定然会在此过程中形成拖拉行事的习惯感受,如果他不讨厌这种感受,便很容易形成感受依赖,从而对其他的行为感受产生抵触情绪。

所以孩子习惯了拖拉行为所带来的感受,就会对“快行动”产生抵触。

若想让孩子接受“快行动”,就得先让孩子接受“快行动”的感觉体验。

没有尝试过的东西,带不来真切的体验。

因此,家长可以动员孩子专门体验一下“快行动”的感觉,比如,与孩子约定试一试“快速穿衣服”“快速扫地”,然后积极分享“快行动”的体验,讨论一下“快行动”完成事情的情况。

引导孩子体验事半功倍、有更多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的感觉,使其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4.耐心探寻孩子的想法

如果再遇到孩子行为拖拉的情况,不妨先令自己冷静下来,耐心地与孩子谈一谈,问一问孩子内心的想法,与孩子商量事情的进度,找到孩子在意的关键点,尽可能的去同理孩子。

只有这样,家长才能与孩子建立起密切的信任关系,孩子也更容易听从家长的建议,就此产生提升行事速度的行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