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七年就是一辈子》(6)

2017-02-23  本文已影响6人  蜗牛0718

关于圣贤和榜样这个话题,作者真有些悟道感。除了能看清报刊电视的底裤,对个人的为人处事都有不小的助力

关于圣人与榜样

关于圣人

世上其实没有圣人 ,顶多只有强者和弱者。那些强者并非完美无缺,只是由于弱者太多才显得“完美”。

这个道理让我改头换面,瞬间重生。

若是想不明白这个道理,如何逃脱鄙视链?又如何忍受过往我做过的那么多蠢事?如何在各种捉襟见肘、各种尴尬下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想明白这个道理,让我对另外一件事恍然大悟:所谓的原罪,很可能只不过是没有学会学习的结果:天主教教义里有所谓的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色欲、暴食。抛去这些罪名的历史因素,仔细看,我得到这样的结论:

若是今天的我们身上有这些特征,基本上都是不尊重知识、放弃了进步的结果。

我们天生都是无知的,我们需要挣扎才能进步,若进步是有可能的,那么我们终将变好。

仔细看看,色欲其实并不是什么罪,搞得好像谁没有似的……暴食也不应该是什么罪,在今天这个物资丰富的时代里,吃货成了褒义词,而通过锻炼保持健康也早已经是全民接受的生活方式……

剩下的五宗“罪”呢?傲慢是认为别人不可能进步,以为自己的优势永存;嫉妒是因为认为自己不可能进步,以为他人的优势永存;懒惰是因为相信自己不可能进步,所以干脆放弃一了百了;暴怒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可以进步,所以输不起、吃不起亏;贪婪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进步效果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才可能出现的复利曲线,所以才生成不切实际的欲望……

我研究了一下历史上主流的宗教教义,发现宗教基本上都在不约而同地固化一个错误观点:一切都是天定。

既然一切都是天定,就都跟自己无关;虽然说一切都跟自己无关,却依然要活着,要面对那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面对各种尴尬各种丑恶,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所有人都有原罪:就是这个逻辑。想明白这个道理真的是一种超级解脱啊!简称“超脱”!

我开始坚信,所有人都有进步的可能,只不过是有没有放弃。若不放弃,那最多是进步程度大小不同而已。

一下子就比之前宽容多了,那些过去面目可憎的人,在我的世界里突然变成了跟之前的我一样的可怜人,他们只不过是放弃了而已。比过去淡定多了,知道所有的尴尬终将成为过去,我只要不放弃,就能进步,就能改善……然后反应过来,原来所谓的“ 宽容 ”、所谓的“ 淡定 ”,竟然如此容易获得 —— 惊喜,绝对是惊喜。


逃脱鄙视链,已经是解脱了,明白别人和自己一样只要不放弃都会进步,然后就开始回头庆幸自己从来都很朴素,从来没有装过。

什么叫装?

自欺欺人是装给自己看,欺世盗名是装给别人看,都是装。

自己做过蠢事,不好意思说给别人听,算不上装,因为这起码是知道廉耻;做过蠢事,却完全见不得别人做蠢事,然后想尽一切办法冲上去占据道德制高点而后妄图消灭一切,这才是装,是无耻的装。

装有无数变体,可装蛋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对自己的未来不自信。不是“对自己不自信”,而是“对自己的未来不自信” —— 装的人要么不相信自己或者别人会进步,要么干脆早已经放弃,于是反过来认定谁都不可能进步心里才舒服……

在过去,装是成本较低、收益极大的行为模式。到了资讯发达的今天,装的成本很高 —— 高到了大多数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不要以为你干过的蠢事别人不知道,人家只是没空、或者懒得挖而已。唐骏就是个例子。

这个时代的恩惠在于,普通人不必一定大富大贵,老老实实学习、成长、工作,做个中产阶级并不难 —— 早已不再是“必须你死才能我活”的时代了,没必要欺世盗名。(当然,不要以为长大了、升级了,懂事了,你就再也不会做蠢事了……那你就图森破了。至少还有两种蠢,叫“不由自主式”和“自然灾害式” ,发生多少次、什么时候发生,就看运气了。)

一旦挂到墙上就下不来了。有些人不懂,四处吹嘘搞得很完美。别装,千万别装。偶尔装装不是不可以,但千万别装圣人 —— 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就不要做了,这跟不要尝试发明永动机是一个道理。

其实没必要。大家都是可怜人,最初的时候大家都不怎么样 —— 不一样的只是某些天生条件而已,可那些基本上都是 “脑”外之物 —— 比如,遗传的长相或者继承的财富。智商不遗传,大家都从零开始,也没必要顾镜自怜。虽然不可否认,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但世界正在发生变化。一个很重要但常常不被重视的变化就是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 —— 在今天这个社会,三十岁时醒悟,和一百年前的人十五岁醒悟过来没太大的区别……这是时代的恩惠。


关于榜样

长久以来,人们不仅心理上甚至生理上都需要有榜样的存在 —— 当作模仿的对象也好,将来有意超越的目标也罢,反正需要有榜样放在前方。

然而,站在榜样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发现“充当榜样”其实是非常可怕的 —— 因为榜样被要求完美,被要求没有瑕疵,被要求高大上。这明显是谁都做不到的啊!

每当我需要学习一项新技能的时候,总是先从书入手 —— 网络上碎片化的文章基本毫无用处。免费的不是不好,只是按照经济规律,免费的东西通常伴有隐秘的成本。买书,我通常不会只买一本,我会一口气买若干本 —— 基本上是 5 ~ 7 本(为什么?)。在 Amazon 上搜索,相关话题的书籍,只要符合基本条件的就直接买下来,买一堆回来:知名作者的;知名且专业对口的出版社的;版次更多的;印次更多的;评分相对高的……

我觉得在不懂那个领域时,连挑书都是浪费时间 —— 只能从通用的标准入手,只因为专业知识完全缺失。去问别人应该看什么书,更是浪费时间,因为别人怎么知道你需要的是什么 —— 尤其是连你自己都搞不明白问题的情况下。拿来别人列出来的书单照单全收,还是浪费时间 —— 因为没有什么书单是针对你定制的。

然后,我拿着这些书 齐头并进地阅读。很快就发现,有些节点这本书讲的最精彩,而另外的一些节点那本书讲得最通透,另外一本书中几个例子实在精妙,还有某本书里顺带发现了更好的几个作者……于是,我渐渐养成了这样一个关于书籍的价值观:

花几十块钱买回来的一本书,哪怕是有其中一点点的内容(有时哪怕是一句话而已)给我带来惊喜,已经很划算了!有了这样的价值观之后,就发现自己即便是从“烂书”里也常常有所收获,最损的情况无非是知道了“究竟烂到怎样一个恰当的程度就依然可以有不错的销量”?

这跟什么很像呢?这样的方法论可以用到其他什么地方呢?—— 习惯于这种提问,是让自己学会 融会贯通的最直接手段……这样的方法论可以用在“向他人学习”的行为上。

无论学什么,都可以同时向多个人学习:只要满足一定条件的人,都可以成为学习对象;总是可以在这个人身上学到这点,在那个人身上学到另外一点;甚至可以从烂人身上反向学习如何才能避免变成那种烂人。

曾经,我也需要榜样的激励,后来放弃了。

如果把榜样比作好书,理由就清晰了:好书永远存在;经典书籍永远不止一本;经典书籍也有可能被颠覆的可能;新的好书永远源源不断;众多好书都各有千秋……

同样的道理,榜样永远存在;值得当作榜样的人其实有很多;曾经的榜样,很可能被颠覆,实际上经常被颠覆;新的榜样永远不断,即便是普通人也常常各有千秋……

看到一个优秀的人,只需要从他身上学会一点点就已经很值了。既然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我又何必把谁当作榜样?既然每个人都有可取之处,为什么要认为这个值得作为榜样,那个却不能?—— 难道要被“装得更好的那个人”蒙蔽吗?

“被装得最好的那个人蒙蔽”,是寻求单一榜样的最可怕后果。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越发明白,完美无缺的榜样,只存在于信息流动不畅通的时代,不是吗?

我自己也特别害怕自己被别人当作榜样:首先,榜样是要被追赶、被超越的;其次,榜样是被要求至善至美、绝无瑕疵的……最要命的,互联网时代所有的榜样最终是要被爆光的……

最关键的,当榜样是很无聊的事情,我总觉得不完美的东西才真美。我就是时不时喜欢说脏话,在恰当的时候,说出精准的脏话,很爽!

把绝大多数人都当做正常人处理,挺解脱;把别人以为的榜样、偶像也当作正常人处理,自己就变得正常了。做个正常人,挺好的。

其实都是正常人,平常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