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自己人

2021-12-05  本文已影响0人  星星念留吾思

人们对自己人和非自己人的标准是什么,人们会怎么对待自己人和非自己人。

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给商人制造机会,也会给坏人提供机会。

你会怎样判断以下两种行为?光荣的,还是可耻的?

情况一:明知某商品已经变质,仍然将其卖给客户。例如:一个人明知他销售的葡萄酒已经变质,他仍然卖给客户。

情况二:明知某商品的价格即将下跌,仍然将其卖给客户。例如:假设由于短缺和饥荒导致罗得岛上的粮食价格高涨,于是就有人从亚历山大港购买了一大船粮食,并运往罗得岛。假设此人知道此刻还有其他人在做同样的生意,有很多货船正满载粮食从亚历山大港驶往罗得岛。

情况一,卖方已知确切事实,还继续出售商品。这种情况不难判断,你的第一反应,会不会是这个卖家也太黑心了吧。但第二种情况呢?如果你是商人,你会卖出吗?卖出有损道德吗?塔勒布在《非对称风险》中引用了加拉尔原则来判断。

什么是加拉尔原则?

交易中不能由一方享受确定性的结果,而由另一方承担不确定性的结果。

情况二例子中的卖家所掌握的信息尚不明确其他船到港以后的粮食价格,也就是说其他船到港后价格会不会降并不明确,降价还未出现,降多少也未知,商人并不享受确定性的结果,这种情况没有违反加拉尔原则,自然就不会昧良心了。

是不是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当我读《非对称风险》的这一部分时,就是这种感觉。

自己人

几年前听说电影《教父》很好看,于是我也搜来看,可由于这部电影中的一个场景,我并不喜欢教父的角色。尤其是老教父做毒品生意,原则是不赚美国人的钱,却运到亚洲卖给中国人。教父似乎很有原则,不害自己的国人,他的自己人边界可以到国家。而站在一个中国人的立场,当时我很疑惑,教父无非是一个贩毒品的角色,为什么这部电影被很多人奉为经典,中国人也不例外。

这个问题,我在塔勒布的《非对称风险》中找到了答案。

我所参与的“风险共担”都发生在“一定范围”或“一定规模”的人群中,包括家族、社区、部落或者兄弟会等,但绝对不是全体地球人。

小教父一开始一心想着自己的爱好,一点也不想参与到家族事务中去。但在其哥哥被人开枪打死后,却继承了父业。他的转变,不是为了世界某个角落里的陌生人,或者人类共同的事业,而是为自己的家人。

无论是老教父还是小教父,他们的“一定规模”是家庭,再大一些是国家,并不是全球。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只关心陌生人,却不关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自己的家庭,会很奇怪。而亲情、友情、爱情,也是荧幕上永远吸引人们眼球的主题。

非自己人

枸杞是一味中药,但不苦,新鲜的枸杞吃起来甜甜的,晒干之后可以用来泡茶。

我身在西北,这里农村盛产枸杞。当地人买枸杞的时候,会找熟人买,因为担心买到刚打过农药就采摘的,更怕买到硫磺熏过的。

枸杞易生虫,自然会打杀虫剂,这无可厚非。但有时打的多,就会担心采摘时还未散尽。至于农民为什么会用硫磺熏枸杞,主要还是生产技术不先进,农作物烘干设备价格不菲,大部分农民置办不起。每到枸杞采摘季节,种枸杞的农民最害怕的就是下雨了。枸杞红了,如果不能及时采摘,一下雨,枸杞就裂开了,等雨停之后,再去采摘,那采摘下来的枸杞在晒干之后,不好看,而且如果遇上几天连阴,没地晾晒,裂开的枸杞很容易坏。扔了可惜,农民务一茬枸杞不容易,已经摘下来的,都想让它变成钱装进口袋,办法就是用硫磺熏。

十多年前,有一次雨后,我看到过一位农民用硫磺熏枸杞,白烟,还有一股刺鼻的味道。不知道那位是怎么想的,也许他只是想卖钱,并且他的“自己人”,不会去买枸杞吃,其他则离他很远。

以前在网上看到有人说人们进入互害模式,卖菜的不吃自家菜,卖什么的不吃什么。难不成是要自给自足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