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不懂人情世故,但是一定要学会以礼待人!
相信您一定听说过这句话,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
江湖是人情世故!
楚峰老师非常同意这个观点,
并且,楚峰老师更觉得,
你可以不懂人情世故,但是一定要学会以礼待人!
何为以礼待人?

礼,礼仪、礼节、礼法……以礼待人也就是礼貌待人,对人讲礼数!论语里讲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意思是:君子的举止要不失体统,对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所以,以礼待人,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在最细微处让人感受爱的温暖。
我们伟大祖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名人志士以礼待人的故事至今还被人们广泛传诵,“孔融让梨、三顾茅庐”等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英国哲学家约汉·洛克曾说“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的一切成就都会被看成骄傲、自负、无用和愚蠢。”

据说,萧伯纳对这个回答十分吃惊,并立即意识到刚才自己的傲慢和无礼。事后他对一位朋友说:“一个人不论有多大的成就,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时常保持谦虚的态度,俄国小女孩给我的教训,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啊!”

六尺巷的故事:相传当年宰相张英邻家造房占张家三尺地基,张家人不服,修书一封到京城求宰相张英主持公道,张相爷看完书信回了一封信,内容:
千里家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收书羞愧并按相爷之意退让三尺,邻家人见相爷家人如此胸怀,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这段佳话也成桐城人以礼待人的一个写照。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救“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答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塞既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在茂密的山林里,一位樵夫救了一只母熊。
母熊对樵夫感激不尽。有一天椎夫迷路了,遇见母熊,母熊安排他住宿,还以丰盛的晚宴款待他。
第二天早晨,樵夫对母熊说:“你待我很好,但我唯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 母熊心里怏怏不乐,说:“作为补偿,你用斧头砍我的头吧!”樵夫按要求做了。
若干年后,樵夫遇到了母熊,他问:“你头上的伤好了吗?” 母熊说:“噢,那次痛了一阵子,伤口愈合后我就忘了。不过那次你说过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
《西游记》中,猪八戒深山探路,见一村妇便道:“喂,胖妇人,前面这条路怎么走啊?”气得村妇直拿扁担打他。而悟空则化作一和尚,上前施礼道:“大嫂,请问前面是什么去处?”这才得到指点。
李鸿章有一次出使俄国,在公共场合中随口吐了口痰,结果被外国记者大肆渲染嘲弄,使得中国人在外国人心中没有了脸面。
孔融让梨的故事,至今人们仍在传颂;刘备三顾茅庐,也成为一段佳话,华盛顿的五十四条礼仪规则,人们应当遵守,古张叶两家互让三尺地,也应值得学习。他们的事例无一不体现以礼待人的崇高价值,所以,你可以不懂人情世故,但你一定要学会以礼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