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社恐”的成长之路
人生有多少可能性?我想,每个新尝试背后,都隐藏着无数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也许会为人生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by 兰纳)
最近疫情防控再次升级,白天出门必戴口罩。
戴了口罩就看不到彼此的表情,所以一段时间之后,遇到人也就懒得牵动嘴角。
其实这只是给自己找借口,就算戴了口罩,依然可以点头致意。
不得不承认,对于打招呼这件事情,从内心来说,我是抗拒的。
微社恐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同事对我的印象都是——严肃。其实跟我熟悉的同事都知道,我只是有一些社恐,不会说话,所以习惯面无表情。
聊起自己喜欢的话题,或者是跟闺密聊天的时候,我不仅话多,梗也多,很放得开。但是一见到陌生人,就觉得尴尬,连用什么表情,怎么样的开场白都不懂。
社恐如我,喜欢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在人群里习惯“裹”住自己,习惯性的和他人保持距离。
我甚至想过,如果哪一天有这样一个发明就好了——出门时人钻进一个不透明的壳里,带着这个壳仍可以自如行走,壳里所有的声响、影像,外面的世界都看不到,也听不到……
而口罩,就有点类似这样的壳——至少别人看不到我的表情,看不到口罩下面的那部分脸。
自己为什么会社恐——是因为有点自卑?自卑什么呢?相貌?学历?身材?工作?家庭?
仔细想想,好像没什么可自卑的,就算有,也只有那么一丢丢——看来我得听网友的话,多看一些自我接纳的书了。
回到大学时期
大学时期,我明明是个特别骄傲的人,总觉得各方面很有优越感——没来由的优越感。
那时我们都很单纯,不会和别人对比,全然不在意相貌、身材等外在的东西。
我算是有点晚熟,20~30岁都是这样的生活状态,每天浑浑噩噩,盲目跟风。
不知道找不到对象算不算自卑的原因之一——直到30岁,我还没有认真谈过恋爱。慢慢的,潜意识里可能觉得,除了父母之外,没有人会来爱我,大概是自己还不够优秀,所以不值得被爱。
当时早点开始阅读就好了,真的很想跳到20岁的自己面前对她大吼——读书要趁早!
很讽刺的是,就算站在20岁的自己面前,告诉当时的我,“多看点书吧!”20岁的我肯定不会予以理会,依然我行我素。
自我疗愈
大到人生、运气,事业,小到开始阅读一本书、开始成长的起点,我始终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五年前,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我看了一部泰国电影,那是我人生成长的起点。
看了这部电影以后,我一发不可收拾地疯狂爱上了里面的主角——在此之前我完全无法理解追星一族——后来才知道,不理解,是因为没有遇上对的人。
自那以后,追星成了我学习的动力,我开始自学泰语,一直坚持到今天。
两年前疫情,我用积分免费换了一堂收纳整理课,那堂课再次改变了我。
我开始照着老师的建议写日记。写日记好像有一种魔力,能驱动你成长,让你更了解自己,渐渐与自己和解。
也正是从写日记开始,我开始每天阅读,学习新事物、新技能,也渐渐远离了无效娱乐。(刷一整天剧会发现根本无事可写)
一写就是两年多,今年开始,把写日记的习惯改成了简书日更,算是一个新起点。
后来,有位朋友分享了一本书《爱的艺术》——建议我试着向陌生人释放内心的善意,慢慢体会敞开心扉的感觉。
我从“向陌生人微笑”开始,战战兢兢地跨出了第一步,后来的一切便好像顺理成章了……
现在,无论是大楼门卫,还是一起核检的陌生人,我好像都能自然而然地跟对方闲聊起来,这种感觉对于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也是崭新的体验。
“社恐”没什么大不了的。
用力地去尝试,用力地去体验,转变就在下一个转弯也说不定。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