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自己的路,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
找寻自己的路,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有些人,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擅长什么?也可能,在他们小的时候都有接触到自我意识启蒙之类的引导或训练。
我从大学之后开始陷入迷茫(⊙o⊙)一直到现在三十多岁了,才找到自己的方向。
先说自己是怎么做的吧
1、找一张纸,把自己喜欢的方向或领域写下来,如果实在没有,就把自己能想到的方向都列出来,一个一个划去自己讨厌的,不喜欢的。
2、把自己成长过程中得到的肯定、奖励,或自信的事,擅长做的事也都列出来,这些事不分大小,再小的事,写出来也是你的力量来源。
3、找身边的亲人或朋友聊聊,看他们对你的评价,你身上的优点在哪里?
这些是收集目前你对自己的所有了解到的信息。
下面是我仔细做了第一条后的经历(当然后两条也很重要,并且值得做)
这个时候,可能会有几个方向是我们不舍得删,又拿不定主意的,那就先留着。
然后,从这几个里面在选出,自己目前最好奇或最想要实现的事或方向。我那时为自己筛查出几个关键词是心理学、写作、育儿这三块。
其实,这三点看似没什么联系,坚持下来之后,几乎也是有联系或者是相通的。
我先是在简书坚持写东西,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后来,觉得自己生活抑郁,很多解不开的结,就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看后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读后感。
因为心理问题好多都是童年留下的。有时候也开始思考,我要怎样教育我的孩子,传给他们些有用的,正确的生活观念和态度,觉察自省自己身上遗留的不好的思想或习惯。
就这样有意识的积累心理学这方面的内容(刚开始也没觉察到,后来写了一部分之后意识到,我要架构这一部分的知识体系,至少把我自己的抑郁治好,回到正常的轨道。)
这样做的时候才发现,我从现在的问题入手,寻求心理学知识的指导,而心理学又把我牵引到我的小时候,儿童时期,甚至是更小的时候,让我觉察到,我的自卑感、不安全感、归属感,甚至是无价值感都来自于哪里?
真的,追到源头才发现,这些都是小时候遗留的问题。而我在觉察到,然后有意识的改变自己、超越自己时,也在育儿这方面有了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反思。
以及我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哪些是我可为的,哪些是需要他们自己去走的,这样慢慢去想、去做的时候,边界感也慢慢地在整理。
所以,你看,我这些积累,在自己这里似乎都有联系或用到,哪一部分都没白付出。
后来,我又找老公聊了聊,他说,发现我在孩子面前特别有魔力,那些小孩子不管有没有亲戚关系,他们都喜欢和我玩,和我交流。
因为我知道的那些心理学知识,知道多大的孩子有什么特点,他们需要什么。甚至他们觉得和我玩很舒服,我懂他们。
所以,老公的一句点播,让我有点醒悟了,原来,我最擅长的是在这里。
我现在做的也是和孩子有关的,在和孩子相处,坚持亲子共读时发现,绘本故事可以让孩子得到很多的滋养。
包括自我意识启蒙《我不知道我是谁》、《佩泽提诺》、《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像长大了找不到自己这些问题,都是小时候缺失的。
除了这还有情商部分的培养,人际交往,人生观、世界观,真的这么丰富的资源,如果孩子们都能在小时候接触到,就不会像我走那么多弯路,有那么多心里困惑或问题了。
说了那么多,再说那个阶段自己走过的弯路。
不敢开始,怕自己选择错了,走错了路。如果这样,那就没有正确的选择了。其实,对不对,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路是走出来的。好多时候,真的就是走着走着就看到了桃花源,就有了意义,而不是开始就很有意义。
什么事情都有意义,也都没有意义,关键是谁在做,做事的人,他的心里怎么想。你正在做的事,当你赋给它意义时,它就有了意义。
真的要勇敢开始,就算你错了,栽个跟头,这也是你人生中的积累。
我在和自己的抑郁等心理问题抗衡时,就想,为什么我要经历这些,特别是你要超越、突破自己时,要经历死去活来的反反复复,每次纠正一个心理上的大bug,像死过一回一样。
真的走出来,才发现。真的要感谢自己的那些小时候的缺失和心理问题。
当我把之前建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做事的经验系统、理论都打碎,重新站起来时。觉得自己可以选择的东西很多,原来限制你的那些恐惧什么的,都不存在了。这些伤,成为了我今后生活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