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圆通领导
第六章 圆通的领导风格
首先,必须认清领导比管理更重要,把同人当作人看待,不要存心想要管他。然后,从“一视同仁”逐渐带出“差别待遇”,公正却难以公平,使大家在合理的不公平气氛中,知所奋进,说起来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激励。
领导要以制度为基础,却抱持“有制度和没有制度一样”的心态,既管到制度内的事项,也管好制度外的事宜。
如果在领导上采取差别待遇的心态,对特别有贡献的同人,特别给予礼遇,在激励上必能收到相当的效果。
按照工作的表现给予不同的精神待遇,才是公正、合理的态度。
【也就是说,里里外外都一样的大锅饭是绝对不能吃的,即使物质条件不允许,也要从精神层面、关注程度上,给予一部分优秀之人以特别照顾与礼遇,就是分出来好中差,这就叫公正而不公平。】
主管最好口头申明一视同仁,内心则坚守差别待遇。逐渐从实际贡献的表现,将同人区分为三层:
最内层属于核心人物,主管以“没有你我会死”的心情来加以礼待,给予特殊的照顾;第二层为“有也好,没有也好”的一般成员,如果不能再努力,提高贡献度,只能给予一般的照顾和客气程度的对待;最外层则为“快走快好”的待提高部属,若是不知自省、自律,希望他们另谋出路,不要待在这里混日子。
主管只要站在公的立场上,确实依据公共目标来考核,不夹杂私心,公正地区分同人。相信大家会认同这种作风,此为合理的不公平。
【遇到烂人,表现不要太过激烈,容易滋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能够不动声色将其排除出去,才是正途。】
凝聚共识的唯一途径,那就是“凡事站在合的立场来分,不要站在分的立场来合”。
我们劝合不劝分,并不是否定“分”的存在,而是“能合即合,实在不能合再分”,分合之中有轻重、先后的区别。
多数人不属于道义的结合,仅仅是“树大好遮阴”“大树底下好乘凉”的过客,能待多久就算多久,按所依附的大树有多少福荫而决定。
中国人每听到一句话,大多会关心地询问:“谁说的?”证明中国人“依据这一句话是谁说的,来判断它的正确与否”。
中国人凝聚共识的第二要件是:要善于造势,使大家跑不掉,不是用法律、规定、契约来约束大家不要乱跑。
希望中国人“被动”地凝聚共识,实在十分困难。能够让中国人“自动”地凝聚共识,才能坚牢可靠,任谁也无法破坏、离间或者销毁。
怎样促使员工自动自发地凝聚共识呢?主要原则在于“领导只出题目,不给答案,让中层管理者去猜题,并且找出合适的答案”。而且中层管理者也要依样画葫芦,把自己找到的答案隐藏起来,鼓励员工去找答案。
主管人员最需要的修养在于“不明言”。有答案马上宣示出来,大家觉得被动,于是想尽办法,要抗拒、改变、否定主管所提示的答案。
高明的主管具备“有答案,却懂得暂时不要说出来”的修养,只把问题抛出来,看大家如何回应。
第一,上司给我们面子,主要是促使我们自动讲理。
第二,上司不给我们面子,最好不要立即反应,让上司难堪。
第三,上司不给我们面子,我们冷静镇定,不在情绪上做出不良反应,上司依然故我,仍然不给我们面子。
第一,不可以轻视部属,认为有权管他,不必客气。以免引起部属的不满,反过来增加领导的困难。上司一定要尊重部属,也就是看得起部属,才能引起部属良好的反应。既然看得起他,就应该顾及部属的面子。凡事依照“给他面子,促使他自动讲理”的法则,由情入理,使部属愉快地自动自发,彼此都很愉快。
第二,把部属的情绪稳定下来,应该列为行事的首要。部属情绪稳定,通常比较理智地面对事务;若是情绪波动,往往以情绪化来反应,不甚合理。主管的最大能耐,应该是以自己的稳定情绪来稳定部属的情绪,而不是部属原本情绪稳定,却搞得他们很不安宁。凡事先缓后急,总比欲速则不达来得好。千万不可以急躁,弄得大家的情绪十分不稳定。
【虽然现实中也是这么做的,但确实感觉到如此领导自我克制、小心翼翼,需要各种照顾部属情绪,确实难做得一件快意事。】
第三,上司给部属面子的时候,部属并不一定就能自动讲理。因为人毕竟不完全理性,有时候相当糊涂,并不十分清醒。上司必须一再提示,所以应该发挥耐性,使部属清醒过来,不可以脸翻得太快,使人产生不敢信赖的感觉,反而不好。法永远是最后的手段,道德法律毕竟是情非得已才动用的,不宜时常显现。
最可怕的,则是逐渐养成“只要合法,什么事情都可以做”的不正当态度。因为“合法”并不一定“凭良心”,而凭良心要比合法重要得多。
查明法的依据,最好把它放在肚子里,当作腹案。处理事情的时候,不要把法的规定直接说出来。否则大家依法办理,久而久之,不喜欢动脑筋,只认真查法律条文,办事的品质必然低落,而组织的风气也将逐渐败坏。到那时才后悔,恐怕已经太迟了。
情就是面子。给部属面子,当然不会引起反感。面子给足了,让部属情绪稳定下来,这时候再来讲理,比较不至于引起情绪性的反弹。方便得多,也有效得多。
装作看不见,其实是一种礼貌:给部属面子,让他主动过来说明,然后给予合理的处置。既然是一种尊重,就应该表现出相当的宽容性,允许迟到的部属先把紧要的事情办妥,再来说明迟到的原因。否则迟到已经不对,再因迟到而耽误紧要的事情,岂不是罪加一等?
【现实中确实有些事情需要这样处理,什么事情都抓出来一一拎清楚,会导致有些问题无法收场,偏离既定目的,还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内耗。】
纠正部属的过错,也不应该让部属难堪,下不了台。所以由情入理,才是兼顾的表现:一方面纠正,另一方面顾及部属的面子。
装作看不见,并不是打马虎眼,也不是不追究、不纠正。而是看见了怎么办?不理会不行,放任部属迟到,当然是主管的罪过,况且上级还可能怪罪下来,如何承担?理会也不行,迟到的部属情绪不平稳,马上加以指责,恐怕会恼羞成怒,反而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由情入理,就是先给他面子,稳定他的情绪,是让部属自己讲理的有效途径。聪明的部属,应该明白主管的用意,当主管极力给予面子的时候,赶快头脑清醒地自动讲理,彼此都愉快,而且事情也获得合理的解决。
通常主管越尊重部属,给他越多面子,部属居于互相互相、彼此彼此的交互原则,也会反过来更加尊重主管,显得心目中的主管很有分量。双方皆大欢喜,合乎人性化管理的要求。
孟子才提出“居上先施”的法则,希望主管率先向部属表现有情,充分给予面子,以挽救这些真正有骨气的君子贤士。主管给部属面子,没有人会说是拍马屁。部属紧跟着给主管面子,大家会认为礼尚往来,并不是拍马屁。于是部属才会放心地给主管面子。主管的影响力,在这方面占有很大的比重,也不必吝于表现。我们常说先礼后兵、柔能克刚以及敬酒不吃吃罚酒等,基本上都是由情入理的延伸,比较容易获得对方的同情,因而自动讲理,更加省时省力又省事。
人生最要紧的,是当下;当下最重要的,是生活;而生活最可靠的,是人情。
给要脸的人面子,不给不要脸的人面子,才不致使自己也成为大家看不起的对象。
一点再点,点不醒还要好好开导部属,对主管而言,当然是仁至义尽。这时候部属仍然执迷不悟,难怪主管翻脸无情。旁观的人,不但不觉得主管无情,反而认为部属不值得同情。身为部属,最好明白由情入理的运作方式,力求合理因应,以免落入大家都不同情的惨境。那时候再表示悔悟,实在有一些太迟,误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