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种人生可以预知
忽然很想写写我的孩子,原因是刷手机的时候,关于就业,“内卷”这词儿出现的频率太高了。近日又有某家公考培训机构创始人破纪录的捐赠事件引发热议,任何事情过度总归不好,那一刻满屏的焦虑无可避免地影响了我。不是焦虑自家孩子,而是担忧媒体对这种倾向的过度解读,由此引发社会性焦虑,产生而扩散的不良引导。
我家男孩95年的,已经自嘲为在奔三的路上。这批孩子的父母多为60后期到70前期,本身是生育高峰的产物,我们的孩子同龄人数量自然也是居高不下。竞争的压力取决于分母大小,可以说他们的竞争从母胎中就开始了。
先说说家庭背景,也就是孩子的成长环境。我们读书不多,后天还算努力,勉强跻身知识分子行列,体制内收入可管温饱,再上一代有退休金使我们没有赡养的经济压力。投资意识不够超前,房产红利期仅蹭到一点小尾巴,尚能知足,在这个弱二线省会城市,自己定位为中等生活水平的普通人,没有什么机会成为亲朋好友的骄傲。
儿子本科一本财经院校,不是名校,但在国内财经大学中颇有实力,相对于他不算刻苦的高中生涯,这个结果我们已经很满意。这点也说明,我们夫妻俩没有脱离现实地期望孩子成为人中龙凤,亲生的娃,智商随爹妈,他没怪基因不好就不错了。
进入大学后,分数要求相对没那么紧迫,孩子的其他能力呈现出一种跳跃式地提升。这种能力主要是指心智的成熟,逻辑思维的完善,执行力、判断力和领导力的养成。他仍然不是学霸,可一直是学生中的核心人物,毕业时留下一手创建的校辩队,不菲的战绩让他被几届学弟学妹奉为“大神”。
和各大名校打过比赛,他接触到了不少真正的“高人”。曾经和我说,如果重来他高中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因为名校群英荟萃,只有和优秀的人在一起才会变得更优秀。
这个道理当年老师和父母都说过无数遍,可叛逆期的孩子是不愿听的,只有等,等他自己悟。我已经很欣慰,他这几年的成长常常令我有天降横财的感觉,这孩子怎么会那么多东西?怎么那么理性那么独立那么果断那么勇敢?因为原本期望值不高,如今的每一点进步都觉得是赚了,而且赚大发了。
所以我常对身边年轻的妈妈们说,男孩子真的别着急,迟一两年读书或许更好,别和他犟着来,慢慢等,耐心足够总有云开日朗的一天。
很明显,儿子的个性不太适合国内应试教育,要不咱出去看看?大二时他就开始准备,综合考量了家庭经济情况决定去英国,学制短费用相对低。我们努力支持,所幸申的学校和专业都还满意。
网上很多黑留学生不学无术、黑英国一年制硕士多水的言论,作为英国留学生的家长,是不屑于这类口水战的。这一年,孩子在语言、学业、人际方面的适应,怎样的勤学不辍,如何地珍惜学习机会,眼界和思域得到了怎样的开拓,我虽不尽然知道,但疼在心里,喜在心里。
短短一年,儿子作为国际留学生优秀代表受到市长接见,拿到了伦敦金融街国际知名投行的工作签证,这在英国特别不容易。他的特立独行劲儿又上来了,工作签证的事竟然都没和我们商量就直接放弃了,后来轻描淡写提起,说就是想试试的,留在英国怎么可能,东西太难吃了。这就是95后,会拼尽全力,但不会降低对生活的要求。
我笑着问他:“还读书吗?”他们这批孩子不少读博的,吃过学历的亏,我隐隐希望孩子在这方面能一步到位,然后再开始职业生涯。
“不读了!很多人根本没想清楚为什么要读博,看大家读自己也去读个,给就业增加点筹码。其实不是每个专业都需要读博,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真正热爱科研的人才适合一直读下去。我这行更重实战经验,还是早点接受社会毒打吧。”他似乎已经笃定自己要做哪一行。
“好吧,不读就不读。”我是个凡人,无论怎样忽略,浅浅的失落犹如一层薄油浮在水面,暂时还分明得很。但于孩子,我习惯不强求,好在早就没幻想过他会成为深耕实验室的学者型人物。
“那回来准备干什么呢?要不要考公务员?”我终是免不了操心孩子的饭碗问题,虽然自己帮不上半点忙。
从政在我们家有优良的传统,除了孩子他爹,家里男士都是公务员,家族的就更多,各系统都有,只是没出什么高官。在我们这种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务员确实是非常体面的工作,如果能进强势部门,谁都会高看一眼,比一般的有钱人社会地位要高,当然他们其实也不穷。
不止一个人说过,儿子能说会写做事周全头脑灵光,从政的话走得不会差。我不敢想那么好的事,稳定压倒一切,若上了岸就不惧风雨飘摇,只要不做违法的事,这饭碗砸不了,等我们老了也不用担心啥了。父母的一点一劳永逸的心思,莫不如此吧。
我只是试探他的意思,立马遭一票否决:“妈,你再不要说考公的事,我是绝对不会考虑的。”孩子他爹一向顺其自然,这会儿落得说我杞人忧天。
终于回国了,终于不用担惊受怕那边恐袭了、地震了,机场接回风尘仆仆略显疲惫的儿子,在我眼里,他是带着满身的本事回来了。可还没看够,行李箱都没打开,三天后,直接飞去南边。干什么?创业,公司等他呢!
原来伦敦东西难吃并不是主要原因,他找到了投资人,合伙做一个互联网初创公司。几个月前他“悄悄”回来过一次,面谈敲定了这事儿,现在人马招得差不多了,代言的明星都谈好了,就等他去“主持大局”。我半天都没反应过来,怎么和过家家似的,这就当上老板了?他可是没有一点工作经验的,什么人就敢这么放心,投钱让他玩儿?
不需要我弄明白,那边就紧锣密鼓地忙开了,用他的话说是开始烧钱,偶尔也和我们聊聊,他的第一桶金计划。放心也好,担忧也罢,两个世界,随他去吧,只是我常常觉得这个儿子好像比在国外时更遥远了。
成功果然没有那么容易。就在产品上线前一个月,投资人的财务状况出现问题,没钱再投了,儿子的初次创业功亏一篑。他清退员工,做好善后,开始投简历,追赶当年秋招的尾巴。
这一切我都蒙在鼓里,当他结束终面等待结果,和我商量选择哪一家公司时,才知道发生了这么多事。真是不知该说什么好,是太让人省心还是太不省心?我又想起那个稳定的梦,他再次斩钉截铁地拒绝考虑,何况当时已经来不及了。
最终进了一家头部外企的管培生项目,换过一座城市,弟弟在那儿,我放心了些。入职后很快脱颖而出,金奖连连业绩骄人就不说了,他忙的程度真叫人心疼,让我每每对万恶的资本家恨之入骨,当然他浑然不知。
疫情来了,幸好他已回国,这点特别庆幸,不然我该是怎样的寝食难安。回头看有些选择真的没有什么好或不好,如果儿子当时去美国读,可能要在网上不停地刷天价机票才得平安;同样,没有成为伦敦金融街的白领这事如今看一点也不遗憾了。咱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好最安全的地方,也是年轻人最大的舞台,只要你是人才,只要你够努力。
儿子慢慢会与我聊点公司的事,他喜欢挑战性的工作,连啃下了几颗硬骨头,挺有成就感。他说起本科和硕士已经就业的同学,有公务员、央企、银行、大厂,不少都觉得工作枯燥难以忍受,准备辞职了。他对自己现状挺满意的,因为做得还算开心。
我逃不脱固有思维地关注六险一金,外企这点够人性,没有强制996,假期比我们只多不少,看起来还不错。儿子的岗位要学的东西很多,比普通员工压力大,但他乐此不疲。
没有一种职业任何人都适合,我的孩子,他不喜欢一成不变,喜欢不断地挑战,坚定地选择自己所想,这点让我由衷感慨甚至佩服。我想起少年的自己,中文系的梦想、播音员的梦想,只是想想,从未勇敢踏出一步,半生也难平遗憾,自然不希望孩子也这样。
这世上哪有保证一辈子都安稳无忧的工作啊?记得我们毕业那几年,国有工厂的福利特别好,哪个护士找了隔壁钢厂的工人绝不会比嫁个医生差多少,现在呢简直是云泥之别。好友的姐姐被父母安排进粮食系统,想着世道再怎么变,人总要吃饭的,这饭碗牢着呢,谁知道没几年粮食供给市场化,早早下了岗。九十年代很多人砸了铁饭碗下海弄潮,做一点小生意也比在单位吃死工资的人强得多,我们不敢冲出围城的只有羡慕。
由于疫情影响,全球就业都在“内卷”,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确实越来越难。父母固然希望孩子一帆风顺,可没有一种人生可以预知,没有一条路始终是笔直的康庄大道。一眼可见的人生也必然是充满遗憾和悔恨的,选择安逸和稳定,同时意味着可能选择了沉闷和刻板。高居庙堂者有之,引车卖浆者亦不可或缺,生存就必须工作,应对“内卷”,自我提升才能保有竞争力,在就业市场中争取主动,在工作中收获成就感,体现自我价值,就能激发潜能,动力不断,趋于更好。
这一年儿子轮岗北京,刚去两个月,上司有意提前给他升职定岗,希望他能留在北京助力。这是对他工作能力的高度肯定,又将面临选择,据他吐槽,帝都好吃的东西实在乏善可陈,这个资深吃货又会如何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