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哀:櫻花落下後》记录——对何为“物哀”的探讨
2020-10-20 本文已影响0人
深蓝色海边的回忆
《物哀:櫻花落下後》
——大西克禮 著
王 向 远 译
從平安朝的時代精神發展而來,一種極端特殊的、獨自的美。
哀,是對勝利者的讚美,也是對失敗者的同情。
前面提到“哀”一词“在日文中能表达所有难以一言以蔽之的心情”。
因为“哀”一词在日本相当古老,甚至还要从奈良时代往上追溯,而且在不同时代,“哀”表达的意义也是在不断分裂、融合、再分裂、再融合……
“哀”既可以表示消极,也可以表示积极。
在研究“哀”的过程中,受现在的惯例影响,我们很容易会产生一种主观意识,即认为“哀”是消极的,这种观念会大大阻碍我们对它的探索。
其实对于任何美的概念,我们都会对它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触。简单来讲就是美本身和我们看美本身,这两者是有差异的。
比如说,面对眼前的流水落枫,我们拥有它,即它在我们面前流逝时,我们心里产生的情感;和落枫坠入流水,二者一同从我们的世界中消逝后,我们产生的情感。这两种情感应该是有所区别的。
弄清这一点后,我们对流逝的美又会产生两种相反的心境。
一种是消极的,对美的流逝表现出愤怒和追悔;一种是积极的,带着释然的目光对这不可逆的定数表示体谅和欣赏。
我们对美产生的爱,不只是我们带有主观意识的爱,而是包括更加客观、更接近天然的爱。
再说回“哀”。
“「哀」就是对一切所见所闻所触之事,在心的感受下发出的感欢”“将心中的感动表达出来,便是「哀」的根本”。
然后“物哀”。
“世间万事万物形形色色,不论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抑或身之所触,皆用心体会,用心判别,知「事之心」,知「物之心」,知「物哀」也。”
“看见美丽盛开的樱花,觉得那很美丽,是知物之心。理解樱花之美,从而心生感动,即「物之哀」。”
单看到一幕景色并不是物哀。单对一幕景色心动而后产生感触也并不是物哀。这二者合在一起,才算得上是“物哀”。
因为那景色很美,所以会对它产生感情,待美消逝后,我们发出的心动,便是物哀的一部分。
大西克礼为自己赞同的物哀美学思想的追寻,大抵便是这么一个过程。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