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才有出路
前不久,美国原国务卿基辛格撰文指出:“就世界上最重要、最有生产力、人口最多的国家而言——实际上使其经济和劳动力边缘化了。”如何理解这句话?要梳理并阐述清楚,却是要颇费周章。
“五四运动”后,西风压倒东风,我们中国因国弱民穷,渴求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工业科技而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随着政权更迭、战乱摧毁、政治挂帅等原因,逐渐演变成盲目全搬西方一切,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进行切割。延至今日,才有了国民的知识结构边缘化,在经济上也自然而然投射为边缘化。

诚如已故的南怀瑾大师所言:“我们自己被西方文化物质文明的形态冲昏了头,自己放弃、忘却了东方固有文化的传统精神;换言之,也就是自己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才有今天的窘态。”
仅举例少儿教育来说,中国古人注重少儿人性哲学教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于学文。”这涉及到胎教、5岁前母亲亲自陪护教育等理念绝对是正确,而今天我们的教育理念全搞反。而更为令人担忧的是,有些西方人士比我们首先意识这个问题,并开始做出调整。美国海克曼教授多年研究得出结论: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儿童的敏感期,无论是社交技巧、情感控制、符号语言等等,大部分在4岁以前就形成了。海克曼教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儿童早期发展每投入1美元,回报大约在6-7美元,其中社会回报远大于个人回报。因此,教育公平对提升经济潜力非常重要,尤其是投资儿童早期发展比对弥补后期不平等更有效,更能塑造未来。
为什么幼儿教育如此重要,因为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都面临同样的发展难题。那就是信息时代,有形的知识已经贬值,非常易得,只有这些无形的惯习才决定“你是谁”,而后者是家庭与学校昂贵的投资后才能获得的。
其实西方有识之士已发觉,中国的古代经典才是匡正其西方教育弊端的良药。正如清朝王夫之所言:“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所谓“神之用”就是指今天的原创精神,但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是很难培养出原创精神的。
同样,以上这段话也说明了文与质修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人不能没有学问,不能没有知识,仅为了学问变成了赚钱的工具,不会修己利人,更谈不上出神入化地经世济民了。说到底,我们都在学“有用”的知识;对于“无用”的哲学和文学的学识修养,荒废已久积重难返啊!如此看来,不得不佩服王国维先生的先知卓见了。王国维曾说过:“余谓一切学问皆能以利禄劝,独哲学与文学不然。”悲哉!骑马找马,摸索上百年后还得走回旧时路。亡羊补牢,为时犹未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