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就是在公共场合管好你的孩子!
01
周末逛宜家人满为患。有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在家居转角处自顾自玩他的小汽车。正当他铆足劲把车开往走道另一头时,刚巧碰到转角处来的一位年轻姑娘,一脚踩到了小男孩的车。她身子向后倒了一下,在几乎要滑倒的瞬间,依靠着旁边男友的手将将稳住倾斜的身体。同时只听“嗞啦”一声,小汽车的轮子从车身处掉了出来。
小男孩捡起自己掉了轮子的小车不禁放声哭出来。年轻姑娘委屈地撇撇嘴,嗫嚅的样子想开口最终没开。身旁的男友也是一脸实诚样,不知如何是好。
气氛在此刻凝固了。
正在此时,孩子的奶奶赶忙上前一把拉住孙子:“哎呀,你看看非要在商场的过道玩车吧!你看你的车差点把人家阿姨给摔倒了呢!”小男孩听奶奶这么一说,随即停下了哭泣,一脸呆萌地看着眼前的阿姨,小脑袋似乎在捉摸着。
姑娘噗嗤一乐,男友也笑着解开刚才的顾虑:“我还在想着要赔你们车呢!”
老太太连忙摆手说:“哪里哪里,是孩子不懂事在公众场合玩车挡住你们去路了!真是对不起了!”
这个奶奶太酷太棒了。不但会在危机时刻用她的机智和高情商替人解围,而且为路人献上了“教科书般的教育”!
02
我为何要把这位明事理的奶奶作为例子放在今天篇首。
因为在当今“孩子为大”的社会里,能够在公共场所管教好孩子的家长着!实!稀!有!更多的时候,我们碰到的是以下的情形:
1、在影院我想好好沉浸在影片传达的气氛里,结果看不懂电影的孩子伴随影片连发怪声;
2、本想利用航班飞行的时间好好补个觉,未料邻座的小孩哭喊闹吵、不肯罢休;
3、高铁上本是好好读本书的时候,结果后座的孩子不停地翘桌板,“扑哒扑哒”声搅乱我看书的思绪,同时椅背的震动感令我如坐针毡。
而家长们在干嘛呢?他们熟视无睹,翻着手机或随意大吼几声,毫无平息风波的诚意。
03
他只是个孩子嘛!
如果这句话是从别人嘴里说出,这体现的是他的宽容与大度,这也尚可。
但是这句话往往来自于家长内心的潜台词:“
他只是个孩子!所以你们做什么都要以他优先哦!
他只是个孩子!孩子做不到位你们就应该体谅哦!
你们难道不觉得他很可爱吗?
我家孩子特机灵,所以就闹腾!
你们怎么忍心对孩子的行为皱眉?”
他只是个孩子嘛,言下之意你们要体谅我们家宝贝哦!
“他只是个孩子”传达给你的孩子这样的思想:
我不需要懂事、讲礼貌、守规矩,因为我只是个孩子!
即使我做不好,我爸爸妈妈也会帮我啊!不用担心!
所以孩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了“拒绝成长”的心理。令人细思极恐的是,这种育儿理念会一直贯穿孩子未来的人生轨迹。当今社会“妈宝男”、“巨婴”的形成毫无疑问跟父母的一向娇惯纵容相关。
04
不知大家是否有所体会,现在很多人有一种“把全世界当他家”的毛病,公众场合和家的界限模糊。
前两天乘坐东航,我右座的男士简单粗暴地直接把鞋脱了,脚翘到前椅侧面;我前座的两个姑娘全程毫无顾忌地大侃狂笑,椅子随着她们笑的幅度发出前后有频次的振动。
可以想象,这样的乘客如果带着孩子上来,孩子的行为能有多约束?
都说父母的身教是孩子最好的教育。如果成人自我意识里,不把公众场合当作需要“见外”的地方;孩子受到的直接影响即是“社会是我妈,我想怎样就怎样!”
05
所以我们该如何处理孩子的吵闹行为?
1、保持自己的冷静,你的大声吼叫并不会对孩子情绪控制起到正面作用,反而进一步激化。
2、在情绪当头,不要试图去讲道理。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做耐心地疏导。
3、转移注意力——提前判断孩子是否会在公众场合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帮孩子带上小书本、小玩具、小零食等可以分散他注意力的小物品。
4、在平日里给孩子灌输公共场所的言行规范。而不是临时突然加强管教。
本期互动:
你在公共场合碰到过哪些孩子的行为?
是否有家长处理得特别到位,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学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