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少年

2017-08-14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寒不冷

年长常思少年事。

天气转暖,空气也有了温湿的青草味道。周末的早晨慵懒随意,窗外有鸟儿在啼叫,我却想起了小时候去姥姥家的场景。

从我家到姥姥家,大约5里地。娘不会骑自行车,所以回家的流程也简单明了,挎个篮子,放些馒头糕点小青菜,领着我,一步一步,用脚步丈量了每一次回家的路。

儿时眼低路长。尤其是以小胡同为活动中心的农村娃娃来说,去5里之外的村庄就像是一次长途旅程,充满了激动和期盼。

不算远的村庄,却也是外面的世界。

姥姥的村在我们村的北偏东向,首先要穿过的就是村后的那条小河,我们称之为“北河”。河面上铺了几块长石条,权当是桥了。河流不深,却宽阔平整,四季流水,绕村而行。

过河之后,再翻过一道岭,就算是出村了。小孩子气短腿懒,每每行至此处,就要休息片刻。我俯看着近处的梯田和远处的村落,觉得前路遥远又茫茫,难免有些小情绪,娘总是将手向东北方一指,半安慰半讨好的跟我说:“再有半个钟头就到啦!”

村远近,路横斜。村庄之间是通过麦田和小路进行联系的,为了尽快到达,我们就会找那些可以最近到达的那些乡间小路。小路两侧芳草萋萋,有菜园,有庄稼,有池塘,还有牛羊。|

路途中会穿过一个兵营,卫兵钢枪,军衣军帽,很是威武。红砖墙的外面有一块空场地,建了一座有弧度的大白墙,娘说,是放电影用的。

在我眼里,这可是个地标性的建筑。到达此处,就意味着姥姥家已经不远啦!只要再穿过几条小路,即到。

姥姥家在村子的西头,旁边有一座小桥,远远就能看到,很好找。

我终于来到了另一个村庄。其实,除了名字不同,这里所有的村庄都相似。而对我,却依然是一个美丽新世界。

最大的诱惑来自于表哥的那一箱箱的小人书。

这种诱惑超越美食美景,牵挂于心。

舅舅在县城文化部门上班,每次回来总会带几本,所以家里的小人书较别人家要多,是可以按箱论的。彩色的,黑白的,神话传说,战争故事。如刘姥姥进入了大观园,每一本都让我爱不释手,兴奋激动。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烙印。那时的农村,既天高云淡,也简单粗放。“孩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而看小人书则是那个年代的集体记忆。

那时的我,居然也是心机boy。去姥姥家,可以看小人书,可以看小伙伴没看过的小人书,这可是一件幸福感爆棚的心理优势。而如果表哥同意,我可以拿两本回到家里看的话,哇,那真的是可以睡觉都能笑出声的美事啊!

说起睡觉,有一个场景一直印象深刻。农村条件简陋,在姥姥家,我是和娘和姥姥睡在一个大炕上。早晨,天还未亮,姥姥和娘就坐起来在炕上唠家常。所谓的家常,无外乎是左邻右舍的芝麻谷子事。那些人和那些事我是听不懂也没有兴趣的,倒是觉得姥姥的乡音悠长平缓,如河水流淌般悦耳,似乎具有某种安神催眠的特效。窗外霜寒冷月,又迷迷糊糊睡着了。再次醒来,天已大亮,一桌早饭也已经做好了。

再后来,姥姥一家搬到了县城里,这个小村庄虽然只有5里之遥,却也很少去了。

有一年中秋回老家,忽然心血来潮,想起了那个小村庄,就骑着摩托车沿着小时候的路线走了一遍。

小河已经干涸。那个兵营的驻兵走了又来,成了某后勤储备库,依然有卫兵站岗。墙外的那面大白墙貌似还在,周边乱草丛生,一片荒芜。

我骑着摩托车在村里转了好几圈,凭着儿时的记忆终于在一处老房子前停下了脚步。老屋已是破乱不堪,院墙坍塌,一棵槐树正肆意野蛮的生长着,枝条顺着窗户都探到了屋内。岁月漫长,一切都变了模样,可我还是看到了它当年的样子。

老屋如人,慢慢变老,等待凋零。

我静静的站在那儿,呆了好久,心绪难平,竟不能自已,有想走进去的冲动。旁边有村里的老人路过,疑惑的打量着我这个陌生人。我不认识他们,他们更不可能认得我了。

还是罢了。

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