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1000字每周500字

印度之行(五)——补全篇

2019-02-15  本文已影响41人  张二姑娘

Charminar是海得拉巴旧时的中心,现在变成出名的景点,而且是当地最大的市集。

这算得上海得拉巴很出名的一个景点,是十六世纪海得拉巴当时王国的城市中心,有点像北京或西安的钟楼鼓楼那样的四方高大建筑,像中国的四方鼎,四面墙上都有一座入墙大钟,一楼是中空的,沿四角往上走,最高一层在古时是法庭,而且闻说站在顶上可以一览海得拉巴全貌。周六下午五点左右去到的,已经出动警察在维持秩序,景点已经停止售票,只得在外围走走看看。但神奇的是,即便是要凭票进入,一楼挤满了人,都坐在地上,但楼顶上却没什么人。更神奇的是,一楼坐在地上的都是印度人,看不到外国游人。同时,这也是海得拉巴市内最大的市场,售卖各类东西,如首饰、日用品、衣服等等,不仅有各个大小不一的店铺,还有随地散落的走鬼,当然也有挂满一身各种物品的游贩,人多到寸步难行,各有各的秩序,挤出来后就再回望,就像满满的一锅饺子,无序可循,只待独自出锅。四方建筑周围除了市集外,还有些金碧辉煌的建筑,据说这些都是寺庙,这些日子所见之处,可以说寺庙是海得拉巴最华丽最光鲜的地方了。

旧时海得拉巴的中心,现在的著名景点

另外,海得拉巴当地有个很出名的市场,具体名字真不记得了,居然还要买票才能进入,刚去到门口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座寺庙或公园,一进去就傻眼了,原来是卖纪念品或印度特色商品的市场,因此是晚上下班后才去的,而且是印度同事带我去的第一个地方,她们以为我会喜欢购物或者是买纪念品,于是问都没问我,就把我拉了过去,为免打击印度同事的热情,我还在那儿买了对银耳钉给妈妈,一百多人民币啊。然后发现经商方式和中国一样,商家出高价,通常是两到三倍于真实价格,然后客户狠杀价,几个回合下来,才能成交。 

海得拉巴的城市规划几乎可以说是零。

除了这次公干的Hitek City是特别规划出来用于招引跨国公司入驻之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是想到建什么就立即建,基本上不去考虑整体规划和长远发展的问题,即使在Hitek City内部也是这样。所以,在海得拉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分离得很远。办公室集中在Hitek City内,而居住就在Hitek City之外,通常出行距离有10公里以上。在海得拉巴,还有两个旧城区,这次我只去了Charminar的那个(关于Charminar的介绍可以在Google上搜索)。这个城区,80%以上的居民都是穆斯林教徒,黑衣蒙面是基本配置。道路极少有斑马线和红绿灯,正在修路面轻轨,高桥横跨,不知所向,汽车随意变线切道,行人随意横穿马路,外加摩托小三轮见缝插针,塞车是常事。建筑物左一栋右一栋,高矮不一,样式不一,颜色各异,甚至有些办公建筑就像是私人庄园。即便现在已经在Hitek City内部建居民住宅高楼,但据观察而言,入住率非常低,而且房价对于印度人来说也是非常高。说得好听点像是地面上散落的彩虹糖,说得难听点就像是农村水牛随处在地上拉屎,不分场合不分地点。政府只是简单粗暴地划了个圈圈,占了块地,但至于在这块地里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则是自由发展。说真的,这个海得拉巴就像是中国四线城镇那样,只把道路简单修好,实现通车就行,但至于未来怎么发展和想这个城市长成什么样,随便就好。


十三天的印度公干之旅是个难忘的经历,难忘在于让我有体会到了与报道不一样的印度风情。海得拉巴充其量最多像中国的三四线城市,但是也没糟糕到像媒体或网络报道的那样。而且在公干期间,印度还举国通过了同性恋合法的方案。相对来说,是一个人文文明相对走前,但生活水平、经济条件、城市发展相对落后的城市,当地人的生活质量的确很低,衣衫破旧、光脚走路的大有人在。或许是因为大多数的报道都出自于相对发达国家的人民,潜意识中把印度生活与自己国家对比,所以出来的信息就显得颇为感慨和片面了。总的来说,最大的体会是不要为报道蒙蔽了自己的双眼,也不要被自己的脑补和想像遮掩了自己的智慧。


《印度之行(五)——补全篇》

《印度之行(四)——食物篇》

《印度之行(三)——人文篇》

《印度之行(二)——出行篇》

《印度之行(一)——准备篇》

《印度反转之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