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鲁迅先生一起呐喊
和鲁迅先生一起呐喊
发昏了二十余年,直到现在都还不能说清楚内心的寂寞和苦楚,幸运之神连唾液都不舍的砸在我的头上,周际尽是灰色和黑暗,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失意者?在这百无聊赖的光阴,忍不住想要歇斯底里的喊叫,想到鲁迅先生青年时候的呐喊,我便忍不住加入这因为往日寂寞而喊叫的行列,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斗胆泄墨。
和鲁迅先生一起呐喊
鲁迅先生《呐喊》的原由,是在他1922年于北京自序中得知的。
先生青年时同年青的我们一样怀揣着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不觉得可惜,只是回忆起来的时候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时光,而先生偏苦于不能完全忘却那一部分,这所谓难以忘却的一部分我也难以忘却!
生活的大船把装不下的那一部分人无情的丢进深海,船上的人冷眼狂笑。先生的生活从小康坠入了困顿,正是这一转变,先生大概地看见了世人的真面目,在母亲的支持下远渡重洋,去了日本留学。
留学期间,通过对医学的浅接触便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同时也起了被骗的病人和他家族的同情——先生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病故。这使得先生在这些寂寞的时光里选择了学医。
在一次影片放映中,竟看见画面上出现一些久违的中国人,他们一个站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露出麻木的神情,准备杀头,据悉,这几个中国人替俄国人做了军事侦探,这些人旁边也围着一大群中国人,他们是来赏鉴这些示众的人们,这使得先生痛穿肝胆。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不必以为不幸,最重要的是在于改变他们的精神,这也成为了先生弃医从文的重要依据。
并不是每一次的喊叫都可以随随便便和肆无忌惮,也并不是没一次的喊叫都可以毫无意义,喊叫也要不触犯别人的利益,喊叫也要有人喜欢听。
要改变中国人的思想,先生认为首推的就是文艺,于是便提倡文艺运动,当时的文艺空气冷到冰点,幸运的得到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志,打算出版《新生》,在出版之际,笔者要隐去一堆,离开的也是一堆——当时的反文运动令人闻风丧胆,也便没有几人敢把自己的大名题到封面上,最后仅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新生》的出版也便无疾而终了。
《新生》出版失败后,寂寞一天天长大,如毒蛇缠住先生的灵魂,这是他未尝经验到的无聊寂寞。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在一间谥过一个女人的小屋里钞古碑,钞古碑并无意义,光阴却被莫名其妙的偷走。一天好友金心异找到他,寒暄中知晓一件事,他们在创办《新青年》。虽然先生已经没有毁坏铁屋的希望,但他也确信,希望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在将来,决不能以必无可能折服所谓可能。
心一横,先生大胆吼出了第一声——《狂人日记》。此喊叫一出,便如洪水一泻千里,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这便有了今天的《呐喊》。
喊吧!在不能完全忘却的那一部分里,在寂寞的今天。
大胆的去吼,震碎黑暗,消灭寂寞。也许这一声没喊好,下一声也不奏效,但只要喊的多了,自然就成了下一个《呐喊》。
注:本部分为鲁迅先生《呐喊》自序的解读。小生愚拙,智者见智,勿吝赐教。
下一篇:《狂人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