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2019-06-01
段琦老师:
其实,在我们心里,总有一个想法,就是,我们好像在教育中,可以找到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长治久安”,比如,定个规则,照此执行。或者,遇到此事,我们顺嘴就是“我们不是说好了吗。。。”。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父母,经常会问我,段老师,你说,我这样做“对吗?”
好像对他来说,找到对的答案,才会让他安心。而教育,到底什么是对的?我诚实的告诉你,没有什么,是绝对正确的。
段琦老师:
这两周我遇到了不同的妈妈问的相似的问题,当我回答完之后发现,好像我并不是一个方法走天下,看起来相似的问题,好像却用了不同的方法,到底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我追求的不是正确,而是有效。关系中的互动,并不是一方正确为前提的,或者说,我们之所以可以产生关系,并不代表我是对的,你是错的。如果如此,那大概我们之间的关系,就没法走远,因为在这段关系里,我始终保持着正确,而你始终保持着错误。与孩子的关系,更是如此,有时候,一些“歪招”,并不是让我们学会做正确的父母,而是让我们可以在关系中,更加灵活的“变通”。
比如说,前些日子有个妈妈问了个问题,孩子在学校住校,每到考前就焦虑的睡不着觉,父母没有办法,只能把孩子接回家来住,回来住,孩子就能睡好。妈妈问我:段老师,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如果是你,你说怎么办?
段琦老师:
其实这个怎么办里,隐含着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是,这位妈妈的问题本身,就已经涵盖了解决的方法——接回来。
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个问题呢?我猜妈妈有个焦虑是:长此以往,不是办法吧。或者说,这个焦虑的背后还有一个部分是:我不想总是为他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他没有这个问题。
段琦老师:
看起来,这个问题的背后,暗含着一个这样的关系逻辑:在我和孩子的关系中,如果他可以做一点改变,我就不需要总是改变我自己去接受他。的确,在任何关系下,其实我们都更期待对方,那个人,可以有些不一样,让我们可以不那么辛苦。在我们看来,所谓的解决问题,是解决对方的某些方面,来让我们可以不用辛苦,不用担心。好像这样,才是解决了问题的最核心部分。亲子关系如此,夫妻关系也是如此。
比如,我们说,如果他可以不乱放东西,我就不需要收拾了;如果他可以早回家,我就不用守在家里了。。。,如果他可以。。。我就。。。,当你这么想的时候,其实,既可以说,你把问题抛给了对方,也可以说,你其实把自己的选择权,交给了别人。
段琦老师:
关系中解决问题的层次顺序问题,我想,这也是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一个基本的逻辑。
在任何关系下,当我们遇到了一个关系中的难题,或者对方让我们不那么舒服的时候,解决问题的第一个顺位是:我可以有什么不同。比如,当我和我的孩子每次说话就变成打架的时候,我先去看看,我可以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来改变这件事。纵使你觉得问题来自对方,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个孩子,在其他关系中,可能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比如,你的孩子和你吵架,但是他不和朋友吵架,你的孩子在你面前很暴躁,但是他在奶奶面前不暴躁。这说明,孩子其实是在这段关系中,在与你的互动中,“练习”出来了这个暴躁,可能,他在奶奶那里,刚不高兴,奶奶就不说话了,可能他在朋友那里,一说出不舒服,对方就休战了。
可是,在你这里,可能暴躁成为了你们之间互动的一个必要的手段,因为除了暴躁,他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心情,或者,他不暴躁,你是听不见他的声音的。
任何一个人现在的样子,都是在不同关系下被塑造出来的,甚至我们可以说,任何一个人,在不同的关系下,都在呈现不同的样子,他们之所以要不同,是因为他们需要在这些关系中,灵活的运用自己,以让自己在每一段关系中,都可以获得对自己最大的福利。
这不仅是每一个人的智慧,也是每一个孩子的聪明之处。
段琦老师:
所以,说到这里,有没有发现,其实孩子在和我们的关系里所发生的很多状况,是为了“配合”我们的关系。比如,一个爱说的妈妈,为什么就会遇到一个“沉默”的孩子,因为,对他来说,沉默既可以表示接受,也可以表示反抗,在妈妈不断的“唠叨中”,孩子用沉默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用沉默来回应妈妈的模式,沉默对孩子来说,也许是最安全的。对妈妈来说,这可能是最不好的回应,因为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孩子跟他交流,但是孩子却用不说,来表达了所有自己的想法,而孩子越不说,妈妈越想说,你看,在这段关系中,孩子好像在用沉默来控制他的妈妈,让这个妈妈始终在他面前,如一个透明人,用一句俗话说:孩子把妈妈吃的死死的。也许,孩子一进学校,就变成了一个爱说爱笑的人,你看,他多聪明,知道如何让妈妈在他面前,是和盘托出的。
段琦老师:
回到我们的第一顺位上来,如果你想让这段关系能更健康的发展下去,大概,你首先要从这个模式中跑出来,所以,看看我可以做些什么不一样,如果我是多说的,你是少说的,我大概会让自己少说一点,以保持自己在关系中的“神秘感”,让你对我也会有点好奇,比如我一天到晚看着孩子的结果,是孩子总是不在家待着,那好了,我可以不可以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可以丰富一些?
如果我总是催你快,你就慢,那为什么我要坚持让你快?如果我坚持让你快,岂不是鼓励你,坚持要慢,这个游戏,我们会玩的乐此不疲。在这个看起来已经固定的模式中,我如果发生一些不同,那对方,一定也会不一样。当然,对方的不一样,也需要你能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比如,你真的不说了,也许你的孩子没有变快,反而更慢了,恭喜你,说明你的变化,对他有影响,照此看来,如果你继续慢,他还会继续变化,那你可以等等看。关系的微妙就在于,你不一样的时候,他就会随着你而变化,不一定向你要的方向变化,但是,他一定会有变化,因为,他需要适应你,匹配你,甚至,他需要在这段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段琦老师:
关系的最大魅力,不在于怎么固定下来,而在于我们可以经常有些变化,否则,你的套路,孩子早已滚瓜烂熟,应对模式也被你练的熟练无比,最后的结果,可能很多年,你俩都把彼此绑在那个位置,动弹不得。
怎么办?答案很简单,你动一动,你换了个座位,他就会换地方。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我们就会有很多担心,这样会不会有这个影响,那样会不会有那个影响,到头来,还不是一动不动的保持原样,于是呢,孩子也就牢牢的坐在了那把椅子上,保持老样子,来配合你。所以,我在青春期群里的课,在公益微课上讲的东西,不是在传递正确还是错误,而是给你很多的可能性,去尝试。有时候,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换个方式去处理它,结果就不一样。
关键在于,问题出现时,我们不是诉求对方变化,而是把自己的变化,尝试,放在第一位。没有对错,是因为,什么方法,都或多或少有点副作用,而这个副作用,恰恰证明了关系的多样性。就像当你决定从此再也不给孩子糖吃的时候,孩子就会到别的关系里去要糖,这既可以说是副作用,也可以说,是孩子的变通。在我看来,孩子在关系中的变通,远比我们成年人要灵活。
段琦老师:
我经常说,什么样的父母,比较容易和孩子有个不错的关系呢,就是“销售型”父母,说白了,就是父母很像做销售的,为什么呢,不是因为他们的教育理念好,而是因为,他们在关系中,比较灵活变通,这个不灵,再换一个,坑蒙拐骗哄,无所不用,结果呢,跟孩子反而其乐融融,相反,那些爱真理胜过关系的父母,抓住“正确”二字,就执着到底,到头来,和孩子鸡飞狗跳,却少有“得逞”的时候。
不得不说,我自己和女儿的交往中,就是威逼利诱,“尔虞我诈”,工具箱里摆弄小家伙的工具越多,你越容易在关系中,保持那一点点主动权,甚至有时候,我们放弃主动权,把不大不小的事交给他,看起来损失了我的期待,却换了一个“欲擒故纵”的砝码,也不错。其实,教育的前提,就是关系的经营嘛。有一次,我们带着孩子去吃饭,孩子想吃面,我们想吃肉,到了地方,孩子不干了,哭着说不吃肉,我各种共情,陪伴,孩子还在哭,他妈妈抱过来,带到楼下超市,拿起一个小小的玩具说,你喜欢吗?孩子说喜欢,妈妈说,那我给你买个玩具,你陪我们吃顿肉行吗,孩子笑着说,好的。我看着他妈妈得意的小眼神想,教育,有时候还真没那么多道理可言。。。。。。
段琦老师:
所以,改变自己,是这个环节了,成本最低,也见效最快的方法。排在所有改变的第一顺位。记住哦,改变自己,不是因为自己错了,而是因为过去的无效,所以换个方法试一试。
想想看,如果你去买菜,整个菜市场只有这一家卖菜,而你想买的菜,店家就是不卖,你有什么方法?这,就是在看,你在关系中的灵活性,变通性。跟卖家是如此,跟孩子,也是如此,不要因为自己是教育者,反而被“教育”两个字,困住了手脚。有效的方法,比正确的方法,更有意义,因为,他会让关系,向前走。
在最开始那个考试焦虑的例子里,现在你再来看,大概就会明白,这个问题解决的最好方法,就是——回来睡。
因为这是成本最低的方法,如果你一定要孩子不焦虑,那大概花个几万块钱,用1-2年时间不间断的心理咨询,可能可以起点作用,但是想想看,这几万块钱够你来往学校多少次,这点时间,又够孩子多睡多少觉?与其费心费力,还不如费点腿脚,就解决了。
想想,那个纠结,也没有那么大。
段琦老师:
如果改变自己有点难,或者说改变自己需要时间,那我们再来说第二顺位吧,或者也可以说这是第一顺位——改变环境。
古时候孟母三迁的故事,成为经典,你看,人家孟母多聪明,既不改变自己,也不改变孩子,直接搬家改变了环境,你可能说,那搬家多累啊,古时候搬家啊,带两件衣服就走了,到哪盖房子都一样,不累。
如果作业太多了,改变孩子不可能,改变父母需要时间,怎么办,看看,能不能让作业简化一点,在我们心中总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作业、目标”这些东西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可以变,东西不能变。
如果你真的这么想,恐怕在关系中,你会死的很惨,因为,你把一个低成本的事,弄成了高成本的事,我经常想,少写作业会死吗,不会,但是,为了不少写作业,通常打的痛不欲生。
段琦老师:
为什么一个死的东西,能把人的关系搞死,因为,人太看重这个东西,以至于连关系都不要了。如果你们夫妻俩为了5000元钱打的死去活来去离婚,恐怕民政局会问你,就为5000块钱,值吗?
可是,我如果说,一对亲子,可以为了一篇作文三天谁也不理谁,你觉得值吗?
你大概会说,为了你好,我宁肯你恨我。你恨我我都不在乎,那那点好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宁肯你恨我,我也要为了你好。此话一出,请问,那你这是爱,还是恨呢?
所以,其实,那不是为你好,只是我的执念而已。
如果你觉得作业这事太大了,那我们换个例子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一个小朋友在家里都有爬上爬下摸东西的岁月。
父母就天天守着孩子,不让摸这个,不让摸那个,一天到晚家里就充斥着“别碰,说多少遍了,别动”。
与其想办法让孩子“禁欲”,你为什么不把那东西换个地方放呢?难道那东西的风水决定了他必须在那里,必须孩子来拖鞋它不成?
这么一想,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我们的坚持,是被我们自己“框住”了。
一个被父母批准可以少写一天作业的孩子,不会天天要求不写作业,就算天天要求,父母也可以择日来选择同意还是不同意。其实父母怕的不是孩子不写作业,而是怕每天都要面对这样的选择。可是,这样的父母,却可以每天换着花样为孩子做饭,不厌其烦,看来,他们不是经不起变化,而是懒得面对这个变化而已。或者说,他们的心里,承受不起每天对作业的变化,因为作业的背后,是老师的压力。做饭没有背后的老师,所以每天父母都可以问孩子,今天还想吃那个吗,不想吃,我们就换。。。。瞧,生活就是灵动的,期待长治久安,就等于期待孩子,永远按照程序活着,没有其他需求,按部就班,真是如此,大概,你一点也不会省心,因为,他真的就成了一个无欲无求的孩子了。
段琦老师:
所以,改变的第二顺位,也可以是第一顺位,是改变环境,改变环境中的那些“非人”的因素,甚至呢,可以是改变某些人。
前几天在七台河一个妈妈问了一个问题,他的孩子,和他朋友的孩子只要在一起玩,就会出矛盾,他不断的要求孩子改变自己,能和那个孩子和睦相处,可是怎么弄,俩孩子还是总会闹别扭,妈妈问我怎么办?我的答案让他瞠目结舌:不跟他玩了。
妈妈说,啊?那怎么让孩子学会和不同的人相处啊。我问:为什么他要学会和不同的人相处?我们今天都之和能和我们一起玩耍的人一起玩啊,八字不合,干嘛非要在一起?
问题的背后,不是教育,而是大人的面子,好像孩子不在一起玩,大人就不能一起玩了,分开来看,大人有大人的朋友,小孩也有小孩的朋友,大人有大人的老死不相往来,小孩也有小孩的相望于江湖。
有些事,我们太想让孩子改变,才是这些事中,最大的问题。
很多父母说,从我们的精英成长训练营出来后,很多孩子都会说一句话:是我重要还是。。。重要。把父母问的哑口无言,我哈哈笑着说,瞧,他在告诉你,为什么你要为了所谓的道理和那个东西,来要我改变,如果你真的在乎我,可不可以让他们变。
这,是一个关系视角下,最重要的想法,因为当你有了这个次序在心中,你的教育,才越来越“以人为本”。
段琦老师:
最后一个次序,关系中最难的,也是成本最高的,就是,改变关系中,对面那个人。
如果你有这样的问题:段老师,怎么让我孩子,每天进家门,能够不想玩手机,也不想玩电脑,也不想看电视,只想写作业,而且能高效写作业,能让我不说他。
看看,在今天的分享中讲到的次序里,你把所有低成本的变化,都弄成了不可变的因素,唯一可变的就是孩子,这个问题,无比难。
我通常都会回答,你说不说,是你的决定,这个因素,跟他无关(你要不要改变,这是第一次序)。
第二次序是,这些东西,你挑一个不能用,好办,你把这个搬走就是,如果都不能用,等于你告诉这个孩子,回到家,除了作业之外,都不能碰。为什么这些东西如此精贵?碰不得?父母传递的是:这些东西都是坏东西,只有作业是好东西。
可是孩子的感受是:这些东西最值钱,作业最不值钱。
想想看,你去故宫,那么多展品,有一个可以摸,别的都不可以摸,你觉得哪个是好东西?
所以啊,别把他们弄得这么精贵,回到家说:你是看电视还是玩电脑还是玩手机啊,作业,无所谓。我敢说,你孩子一定会说:对啊,明天挨骂的不是你,你当然无所谓。
瞧,你越看不起的东西,人家越当回事呢。
今天不是指导你怎么做,而是给你一个视角,调整你的认知。
跟随我们,你会发现,原来你眼中的世界,并不是世界真实的样子,换个视角,一切,都不一样了。
段琦老师:
关系的视角变了,你自己就变了。你自己变了,关系就变了,关系变了,关系对面那个人,就变了。这,其实就是家庭中的养育。
慢慢来,我带你,一起,换个视角,看关系!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33123/75b3dfe04c72b34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