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杨绛的柔情以及锥心的痛
其实我对政治和那个年代的事情了解实在很少,甚至还是无知的阶段,所以读杨绛的《我们仨》完全是跟随着一个母亲的文笔来带入到整本书的。这本书主要写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在社会大环境下的生活,对钱钟书我只了解他的《围城》对杨绛了解的也很少。读这本书,也是因为网站做活动送电子书才开始读的。
读这本书,我哭了好久,读到第一部分的时候,有点懵懂、有点压抑。读到第二部分的时候开始流泪,眼泪汪汪的止不住,躺在床上边看边流泪。看完一周了才想起来写一下感受,回忆起书中的内容眼眶还会湿润。两个大学教授,两个留过洋的大学教授,两个出过书的大学教授,在那样的年代并没有被善待,缺吃少喝,连最起码的住房问题也得不到解决,连生病还需要划分等级去符合自己社会阶层的医院,连这样一个嗜书如命,话不多,活的小心翼翼,淡泊名利,对物质没有追求,没有野心的知识分子,却活的这么辛苦!
我有点向往钱钟书和杨绛之间的爱情,这两个人真是太匹配了,至少在目前我看过的影视剧和书籍中,还没有一对夫妇可以达到钱钟书和杨绛这样的匹配度!我时常在思考什么是幸福婚姻,看完《我们仨》我大概明白了。同样的优渥出身,没有苦孩子翻身心切的苦大仇深和功利心,也没有对物质细节的琐碎苛求和计较,只要有自己自足的精神生活就行,每天,泡图书馆,在书店架子前眼睛吃茶似的不花钱看书,黄昏时散个小小的步,揣测一下陌生屋门内的一样生活,就觉得是给平静无波的生活调味了。根本没有活跃的涉世心,书本以外的世界,他们不关心,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同样的饱食终日(是品书),同样的细碎计较(对时间),两个人都嫌饭店的用餐时间太长,宁愿躲在房间里吃他们的囫囵骨肉汤,以节省时间看书。同样的生活低能,拿个大剪子剪了羊肉就开心的吃,不会做精细的饭食,就把肉骨乱七八糟的钝一锅,“钟书吃肉,我喝汤,女儿吃我(的奶),”一家三口抱成一团,基本没有社交生活,象一个温暖的小孤岛,与外界维持最稀薄的人际关系。这个模式一直延续到他们生命的终点,他们快乐,只要有“我们三”,他们丰盈,只因为有“我们三”。
杨绛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幸福还是痛苦?追忆过往的我们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该有多么强大的内心?眼看着挚爱的女儿和丈夫人从生命中离开,用淡薄的文字,触动着读者的内心,我真的哭了好久,这大概就是文字的魅力。最近看了两本童话书,不禁想人世间大概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亦或影视剧中那样的happy ending吧!活着的你我在生活中恐怕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就想罗永浩在2017年终总结说的一个词语“焦虑”!焦虑一词语,对杨绛他们仨估计是没有的吧,他们除对书籍以外的事情提不起任何兴趣,随遇而安!但是在21世纪,倘若没有一点奋斗心,对社会没有一点认知,没有一点自我追求,恐怕也配不上焦虑二字!社会在飞速发展,倘若你我故步自封,不问世事,那是该被OUT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