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做精神的贵族
让孩子做精神的贵族——参加微艺术工作坊私享会有感
让孩子做精神的贵族闺女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一直在一个绘画班大机构(所谓“大“就是校区多、学生多、名气大)学习画画。从油画棒到水粉到线描,一级一级往上升。对于一个画盲妈妈而言,我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没有产生过质疑,直到有一天闺女说学校老师让自己创作一幅画,她画不出来,我隐约感觉到哪里有些不对劲,但是找不出原因。毕竟机构的老师很热情很负责(孩子不会画老师会帮忙完成作品),经常有比赛可以参加次次可以拿奖。我仔细观察,查找资料,慢慢悟出了绘画教学不应该是老师给出一副范画让孩子们一起模仿,而是应该让孩子大胆地画出心中的想象,不能禁锢他们的思维创造能力,于是我果断停掉了大机构的课。
后来在一位朋友(她是一位高中画画老师)给我推荐微艺术工作坊,说它是难得的一所努力保护孩子的创造思维能力、坚守初心的专业机构。通过和马老师交流之后,深深地被他的教学理念折服,给闺女报名学习基础班课程。
每次课时三个小时,但是闺女从没觉得累,没觉得枯燥,下课回来都是意犹未尽。班里同学的画作每一幅都不一样,各有精彩。每节课孩子的表现和绘画内容老师们都会认真点评,每周期盼闺女的作品成了我最大的乐趣。闺女六年级学业很紧张,但我没有停掉她的画画课,至少让她保留一份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吧!
让孩子做精神的贵族上周工作坊老师通知31号的私享会活动,我毫不犹豫地第一个报名参加,想听听马老师对艺术的感悟,提升一下我的艺术认知。
私享会如期举行,教室里坐满了家长。马老师以一位教育工作者、一位艺术家的身份和大家分享着这么多年的经历和理念。
在目前这么急功近利、这么浮躁不安的社会能够坚守初心的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机构应该不多了吧!
谈初心。私享会的前一天晚上我正好拜读蒋勋先生的《生活十讲》。其中第一章就是对新价值的剖析。和马老师的观点如出一辙,做艺术教育,首先要把孩子当作是有肉身的“人”,我们要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最好的文学、最好的电影,让他在里面自然地熏陶,而不是把他们培养成考试的机器,“知识完全不等于智慧,也没有办法转换成智慧”,“一个好的人文教育,还是需要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毕竟艺术教育必定是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过程。
谈创业。在现有的教育架构下,在现有的考试制度里,想要施展自己的理念谈何容易,一切都在商品化,一切都以考试为导向,以升学为目标,教育体制会愿意谈人性,谈艺术,谈文化吗?也许这就是马老师当初毅然辞去公职创办工作坊的初衷吧!从创业初期的尴尬,从为了招生在大街上发传单的艰辛,从工资房租无力支付的困境,马老师和他的老师们一步步走了过来,发展到如此的规模,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应该是一种幸事吧!
谈阅读。马老师提到大学期间由于看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于是经常逃课钻到图书馆一本一本地、如饥似渴地吸收书的精华。首先要丰富自己的内心才能把这些营养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这一点我非常赞同,也是我多年坚持阅读的原因吧!
谈艺术。“孩子的自由不能剥夺,天性不能被屏蔽,个性不能被抹杀,灵性不能被消解,思想不能被禁锢”,这是马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坚持的“五不”,他引导孩子在绘画中发现情感,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在自由的想象中学会表达,而不是一味追求所谓的“技巧”,没有技巧即是技巧,绘画不在于技术,最重要的是创造力。在工作坊画画,就是孩子释放天性的过程。
让孩子做精神的贵族谈要求。如我一样,很多家长不懂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懂用看待艺术家的眼光看待孩子,不懂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所以马老师给家长们提了一个最简单最基础的要求就是“少说话”,尽量少评价少评判,“闭上嘴”。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多带孩子扎根于生活多去观察,发现美,探索美,创造美,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毕竟当父母从内心爱上艺术的那一刻,这一切才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