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 | 纸上电台:学会这个思维模型,写作就像顺藤摸瓜。
6月16日,有幸收听了樊荣强老师的写作公开课,获益非浅。
针对写作中经常出现的3个问题:无话可写、跑题偏题、逻辑混乱,樊老师一一对症下药,最后却巧妙地殊途同归,送给我们一把神奇的万能钥匙。
这把钥匙是什么呢?
就是提问—回答。
为什么说这是一把万能钥匙呢?
樊老师是这样剖析写作的:
写作的本质是思考,思考的本质是提问。写作就是自问自答。
提问/回答问答模式,樊老师称为“立题”,就是建立一个问题。这个所有写作都能通用的底层逻辑,樊老师称其为“元”。
为了说明通用性,他将这个模型套入各种文体,屡试不爽。
其实,这种模式并不是樊老师的原创,很多经典的书籍中都有阐述,比如在《金字塔原理》一书中,提问/答疑模式就被用来当做纵向思考的工具。
但是,最令我醍醐灌顶的,不是这个模型,而是樊老师对这个模型的逆向加工。
他可以随便拿过一篇文章,把陈述句反回去,还原成对应的问题,清晰地向我们呈现了作者的思维轨迹。
这个把隐性思维转变为显性思维的过程,最令人震撼。
就像魔术师把魔术的奥妙公之于众,那种“原来如此”的揭秘感,切实提高了我们的认知水平。
关于这一点,《金字塔原理》一书中这样说:
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只有用某种方式将思想表达出来——说出来或者写下来,我们才能够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思想。
没错,樊老师向我们揭示的这个写作的奥秘,让我们实实在在把握住了思想。
但是,知道这个秘密对我们又有什么帮助呢?
帮助可大了,它补足了大多数人思维链条缺失的另一半。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写作对不少人说是一条单行线,磕磕绊绊,不堪回首。
而樊老师启发我们,不仅要往前走,还要往回看,把写作变成一条来去自如的双行线。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开始我们还可能不适应,无法理清自己的思维。但是通过还原别人的文章,不断去触摸成熟的写作思维,总有一天会将有益的经验代入自己的写作。
这种灵活的双向思维,不仅会打通我们自己的写作通道,同时也会锤炼出自己给自己文章把脉的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樊老师的“元写作”就是在教授我们捕鱼的方法。
我们可以借助这个思维模型形而上,去拆解经典文章;又可以形而下,落实和贯穿于我们自己的写作中。
上上下下,来来回回行走无数次,往返越自如,写作越灵活。
PS:
为了学以致用,我应用提问—回答的模式,大致捋了一下自己写这篇文章的思维模型:
1、樊老师的课讲了什么?
用自问自答的思维模式来写作。
2、对我来说最震撼的一点是什么?
把文章还原回去,根据叙述,牵引出“元”问题,把写作变成一条双行线。
3、学会还原问题有什么用?
可以根据优秀的文章,去触摸成熟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学以致用,指导自己开展写作思维。
另,附上课程的笔记:
课程笔记以上,希望能帮到你。
冰雪溪,用文字认识自己,用文字与你相遇。公号@冰雪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