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活过
2021-10-29 本文已影响0人
妖玄泠
《我的精神家园》一文最初发表于1995年11月30日《北京青年报》。王小波在这篇随感里非常真诚地表达了对写作的热爱,心怀的敬畏之情。
1 写作是抚慰荒芜心灵的光
十三岁的王小波渴望知识的滋养。受环境所限,他只能到父亲的书柜偷看。《变形记》、《十日谈》、莎士比亚的戏剧,读这些书要以挨揍为代价,王小波没少被父亲打。读书的机会难得,读的也入心。科学和艺术的种子从那时便种在了王小波的心里,让他拥有了一片精神家园,支撑着他捱过了从幼年到青年的荒芜岁月,始终做精神上的贵族。
2 写作是行走在荆棘中的修行
提笔不难,难的是下笔有力、有神、有韵、有节。王小波认为,人活着当然要做一番事业,而且是人文的事业。他援引安徒生在《光荣的荆棘路》中的观点,人文的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王小波在这项事业中甘之若饴,将其形容为“在两条竹篱笆之中开满紫色的牵头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
3 写作是重建精神家园的坚守
严守诚实原则,在商场是不二法则,在文坛却是稀缺的品质。对欲望的妥协,对权力的膜拜,对利益的权衡,都在时刻考验着写作者的心志。是否度过了美好的一生,活过,爱过,写作,一辈子下笔如有神,运笔轻松写意,那是求之不得的境界。王小波的可爱之处在于,他说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努力工作。
个人精神家园建的好,人生丰盈而美好。如果能让更多人拥有精神家园,那一定是一项伟大的人文事业。
图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