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咖啡

一个“坐标系”搞定:如何让观点更有力|框架3

2017-04-19  本文已影响92人  辰一品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我们想表达的观点更有力度?

辰一品发现这个问题,是因为曾经遇到了一些比较糟糕的场景。

图片来自辰一品

比如,辰一品极力推荐并自告奋勇的带着一个朋友去吃一家很好吃的“炸猪排”,朋友尝了一口问我哪里好吃?我愣了半天,我觉得很好吃啊,不是吗?

比如,公司开会讨论销售任务不达标的问题,辰一品提出是因为没重视线上渠道扩展,并巴拉巴拉说了一堆理由,主管摇摇头,这都哪跟哪,根本没逻辑。

比如,读书时,看到一段很精彩的描述,然后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自以为很对的观点。结果,直到现在,还仅仅是一个孤零零的空洞的观点。

一个人描述自己观点是,遇到的阻碍基本上只有三类:1)没意识到观点还要论据来支撑说明;2)论据不能支撑观点或支撑力度不够;3)有了观点后,不知道怎么寻找论据。

但是,我们会发现仅仅给出问题是没有用的,即使是沿着问题的逻辑去思考解决办法也根本找不到解决方案。就像小时候,妈妈无论跟我们说多少遍要好好学习,我们还是考不了高分一样。

这时候,我们需要跳出问题的表像区,从问题发生的本质寻找解决办法。仔细回想一下,我们说不清楚一个观点的场景,大都是我们不知道用一个什么逻辑把与观点相关的零碎信息整理而已。比如,面对第一个案例里的那个猪排,如果有人提示我说,你从口味、肉质和油腻程度,并跟其他猪排做一下对比,然后,我就能很流畅的说出来这个猪排为什么好吃了。

辰一品一直笃定的是要用框架思考来认识世界,所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实践,辰一品尝试用一个数学中最常见的平面坐标系来建立一个“论据坐标系”,来解决寻找合适论据的问题。

图片来自辰一品

01 右向案例取正

右向案例取正就是”举一系列例子“。

回想一下,当我们几个朋友一起去出去游玩,中午决定去哪吃饭的场景。当大多数人都想去吃麻辣烫的时候,少数人不同意的人也会跟大家一起。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这是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提出的观点。

案例取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在表达我们的一个观点时,我们不去追寻原因、本质等比较本源的东西,而是通过列举一系列同质案例来说明观点,只要案例之于观点有相同的典型特征就可以了。

图片来自辰一品

举个例子,成功学的核心观点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对于这一观点,我们运用案例取正:

马云因为努力,造就了阿里商业帝国,从而成功;

奥巴马因为努力,成为美国第一个黑人总统,从而成功;

邻居王二狗因为努力,两年内从科员升为处长,从而成功。

即使现在精英们禁谈成功学的时代,这样的论证还是有着独特的功效。其实,案例研究法中的”典型案例法“说的就是这个。其最最核心的就是案例跟观点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也就是案例的典型性。

我们都听过一个成语”三人成虎“,其本质就是利用了案例取正(三个人都说有老虎)。

02 左向案例取反

类似于案例取正,只是选取的案例要跟观点相反,从而为观点找到一个比较低的参照点,通过强烈对比来强化观点,欲扬先抑说的就是这个。

比如,辰一品的一位朋友文早早Excel用的很熟练,当她给辰一品讲了一堂系统的Excel使用技巧课,辰一品想要表到”早早,你讲的课真好“这一观点。如果直说观点当然会显得很空洞,也不会让早早感觉的我说这话的真实性。

图片来自辰一品

使用案例取反,辰一品就可以这么说:早早,你讲的真不错。之前我花钱听过几个Excel大牛的课,都没怎么搞明白,今天听完你的课,我居然都弄明白了,太棒了。

这样显然让我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但是细细想一下,我根本没说她的的课好在哪?怎么好?为什么好?仅仅是找了一个相反的例子做衬托而已。

这个方法还可以用于对身边人的进行评价,比如,女朋友试穿一条蓝色的裙子,问你的意见。如果你说挺好,她一定会觉得你是在敷衍。但是你说不错,比那条红色的要更适合你,她就会比较开心。

案例取反最最核心的是所选取的案例,要能跟观点形成较大的对比或者差距,只有才能突出观点。

03 向下细节抓取

这是一种通过细节特写,从而对观点进行支撑的方法。想一下,在手机上看一张图片,如果左上角某个地方看不清楚,你会怎么做?肯定是拉近放大。细节抓取用就是这个道理。

图片来自辰一品

回到我们的中学数学课堂,你不小心睡着了(姑且假设为不小心,其实辰一品大都是故意睡觉),被老师发现后:

师:你是不是睡觉了,我的课你也敢睡?

你:我没睡觉。

师:那你说说我刚才讲了什么?

你:......(或者碰碰同桌的胳膊,寻求帮助)

在这个场景里,你要说明的观点是”你没有睡觉“,而老师要求的证明方式是”说说刚才的讲课内容(即细节描述)“。试想一下,如果同桌及时给你几句刚才老师讲过的话,你是不是就可以不用站着听课了。

还是刚才那个”早早,你讲的真不错“的观点,如果使用细节抓取得方法,我可以怎么说明呢?

早早,你讲的真不错,尤其是”宏“那一块知识,可以省去很多重复性的操作,节省时间。其实就是她讲课内容里的一句话而已。最极端的例子是我可能就只是记住那一个点而已,但是已经足够了。

再比如,在微信群里你说了一个观点,接着有很多人给你鼓励,有人说:感谢分享,XXX棒棒哒。也有人说:分享很棒,尤其是最后那一部分,总结的很精准。哪种说法会让你相信你的分享真的不错。

图片来自辰一品

ps:采用第一种说法的人,我一般称之为”客气党“,玩社群的都会碰到大把大把这样的人。细节抓取可以让你很轻松的避免成为客气党。

04 向上归因分析

这是最具有逻辑性的论据整理方式,顾名思义,就是把观点作为结论,找出可以推导出结论的原因。

比如,我有一双鞋我觉得很好,我该怎么说明这个观点。因为这双鞋是最顶级的设计师的最新设计——最时尚,并且由最高端的加工厂加工,所有缝制的地方都是手工的——质量好,所以这双鞋很好。这样的说明逻辑就是归因分析。

图片来自辰一品

但是,在归因时我们遇到一个很大的阻碍,就是我们有时候不知道该从哪里进行原因分析,更不知道怎么分析会更有逻辑性。一个最极端的例子就是,你怎么证明你是你。

好在逻辑学已经对原因进行了分类,我们在分析时可以作为参考使用。逻辑学将原因分为四种类型——动力因、目的因、质料因和形式因。

动力因:它的活动可以决定某个事物存在与否或者改变其存在状态。以那双鞋为例,加工厂就是它的动力因,使这双鞋从无到有。

目的因:对于行动来说,就是行动的目的;对于客观事物来说,就是它的功用。比如,那双鞋的目的因就是包裹脚和便于走路等。

质料因:组成事物的具体材料。比如,皮革、纺线和橡胶等之于鞋就是质料因。

形式因:决定一个事物是此非彼的特殊性质。比如,设计师之于鞋子。

图片来自辰一品

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包括以上四个原因,比如观点”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就没有质料因。

按照以上分类,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为什么你们做这事能成功“。我们的团队很有经验(动力因),我们有做这件事需要的资源(质料因),我们做这事有一个很好的初衷(目的因),我们会用不同于现在大家都使用的方法来做这件事(形式因)。这样的分析是显得很简单,具体的情况要复杂的多,但是本质上还是一样的。这里是用来说明这个方法的使用。

注:以上的分析方法在使用时,有一个原则就是要先能让自己接受这个观点的论据,然后再去表达的时候才会更有力。就想一个不相信自己公司会正向发展的HR,是很难跟应聘者传达公司很有前途的观点的。

图片来自辰一品

以上方法,是辰一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研究了50本书的写作结构、以及大量逻辑性比较强的微信热文总结出来的,之前已经实践中,之后也会继续实践改善,如果你恰好也是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厌弃拿来主义的人,希望我们可以一起玩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