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志散文读书

关于淘书——三乐斋书话

2019-03-08  本文已影响88人  马少军
关于淘书——三乐斋书话

                            马少军 图文

    说起淘书,一般说来,就是淘旧书,而且往往是从一大堆没用的书里,放出眼光,经过挑选,发现被遗弃的珍宝。虽然最后弄得两手脏黑,满身尘土,但这却是很让人愉快的一件事情。一是花了小的价钱,有了大的收获,比较划算;二是可以验证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战略眼光,从而可以心满意足地回家。

    黄裳在说到自己收藏的几种版画书时,说有一次他在一家店里偶然看到一本宋版的《尚书图》,白麻纸精印,建本风格,是宋版刻画,毫无可疑。但这宝贝的原主人,看着这书纸墨太新,印工太好,怀疑不是真的宋版,就转手卖掉了。而他把这书给郑振铎看时,郑刚翻开书页,就一声惊呼,忍不住跳了起来。

    阿英也因为买旧书,有一次跳起来的经历。他去的那家店,也是黄裳去的那家店,就是上海三马路的来青阁。他只随意地在里面抽看版本,却翻出了明版《三袁集》,虽然缺了《中郎集》,但毕竟是珍贵的明版,于是快活地跳了起来。而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他去传经堂搜书时,本来一无所获,但在无意间回过头去,却发现有个学徒在那里修补一部明版书,凑近一看,原来正是他苦苦搜寻的《中郎集》。这次他并没有跳起来,而是发出一声惊呼。这简直是奇迹,有如马未都在一个地摊上买了一个缺盖的元青花将军罐,过了一段时间,又在另一个摊上买到了这个大罐的盖子。凑齐了残缺,成为一个整体,这心情不好形容。

    阿英也说,获得了不经见的珍秘书籍,有如占领了整个世界,这欢快的心情,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

    文人学士,往往单纯,看到好书,发出惊呼,并且要跳起来抒发自己狂喜的心情,这让旧书店的主人心中忽然明白该怎样对付你了。阿英说因为买旧书,常常使自己的经济状况陷于极端的困难。造成这样的状况,除了买书太多,可能也和出价太贵有一定的关系。

    因为我并非文人,所以在这些方面,自认为比他们狡猾一些。比如在旧书店或者旧书摊忽然发现一本好书,我是相当镇定的,所采取的措施大概有以下几种。

关于淘书——三乐斋书话

    一是表现出我是过路、随便翻翻、着急要走的样子。面对这种状态,摊主人也是急于成交,因为那商机,是稍纵即逝的东西。加上他的旧书,大多是称斤收来的,只要出手,就能赚钱。所以这个法子,简直是屡试不爽。

    二是对店主或摊贩所售的图书,在装帧、版本、内容等方面表示失望,并问他有没有某某书、某某书,答曰没有。这就给摊主在心理上造成一种自卑,让他明白自己摊子里摆放的那些东西,都是破烂玩意儿。这时候就可以有意无意地拿起那本早已相中的书,随便地翻翻,然后又失望地放下。看到这情行,摊主对你早已死心。临走的时候,你要表现出大老远地来了,不好空手回去的样子,就随手抽出那本珍秘,付三五块钱就可以了。摊主终于处理了破烂,收到意外的惊喜,也打心里感谢你。这里举个别的例子。有一位藏家,在一个装纸箱、废纸、旧书的垃圾车上,发现了几幅陈旧的水墨卷轴,打开看时,有一幅居然是明末清初“四王”之一的王时敏的真迹。这时候他并没有跳起来,没有惊呼,并告诉垃圾客这画值几千万,而是很淡定地和他商量,十块钱,买回去让儿子学着画画,可以吗?一斤几毛钱收的,忽然能卖此十元天价,怎么不可以?于是成交。所以,面对珍玩秘籍,主人又不知道它的价值所在,这就是送上门来的幸福,只有表现得特别镇定镇定,方能有所收获。

    三是可以先相中几本书,摊主漫天要价,你就地还钱,你来我往,斗智斗勇,其目的是让他把注意力集中在这几本破书上。最后你勉强同意他的定价,但条件是再搭一本别的书。为了最终成交,摊主一般会同意这个并不过份的要求。当然,最后搭上的,非是那本珍秘而不可,不然,就白费口舌了。

关于淘书——三乐斋书话

    但后来我发现,这些技巧充其量就是个小聪明,并不是屡试不爽,因为有些摊贩店主,因为长期的经营,精通版本目录知识,一和他接触,便侃侃而谈。你连话都插不上,如何给他使用手段?

    我遭遇的,还有另外一种情况,至今想来,耿耿于怀。以前,学校出后门有一个自发形成的市场,主要是四近的村民卖山货的地方,冬春以大棚菜为主,夏秋两季则货品极为丰富,有香瓜、秋梨、山楂、洋姜、螺丝菜、豌豆荚、玉米棒等各类时鲜,有甘草、锁阳、肉苁蓉等中药材,甚至有人卖顾衣床单,袜子裤头,有人架炉子烧红薯,有人摆摊子修锁具,叫买叫卖,熙熙攘攘,绕形成了一个热闹的所在。

    在这些人中间,有个卖旧书的摊点,就显得比较独特。摊主是个操河南口音的中年妇女,不知怎的,她的旧书源源不断,每周总能翻新。我从她里那买了不少好书,有一次就用到了以上惯常的手法,以五块钱的价格,买了她一本具有几百万字的、精装的《全宋词鉴赏辞典》。按当时的价格,五块钱可以吃一碗加工的卤肉拉面。接触的时间长了,她便固执地认为我是一个懂书的人,所以大凡我要买的书,她就认为是好书,从而标出极高的价格,每次都商量不下来,而且态度越来越恶劣,慢慢地,也就买不成了。黄裳在《买书记趣》一文中说,杭州清河坊抱经堂书店的主人,每见自己踏进书店,必如临大敌,不但不肯出示善本,即便是那些陈于案头的断烂残册,一经自己取阅,无不变为奇书,妄索高价,绝不少让。并且还要“双目鼓出,咆哮如雷”,是他平生所遇仅有的书店店东。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关于淘书——三乐斋书话

    但只要买书,尽管你使出手段,经常买了便宜的书,但总归是要花钱,最后的结果是,书越买越多,而钱越花越少。

    关于这种花钱,周作人有个很好的解释,可以拿来用一用。他说,一方面需要者愿意花这些钱去换快乐,一方面供给者出卖货物得点利润,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不见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假如说这钱花得冤了,那么一年里人要吃一千多顿饭,算是每顿一毛共计大洋百元,结果只做了几大缸粪,岂不也是冤枉透了么?饭是活命的,所以大家以为应该吃,但是生命之外还该有点生趣,这オ觉到得生活有意义。

 

关于淘书——三乐斋书话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