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家文学家乡土故事

公交车里的“孔乙己”

2018-08-14  本文已影响85人  繁花朵朵开
《孔乙己》摘自网页

七月流火。

此刻,骄阳炙烤着大地,树木和草丛都打蔫了,蝉鸣却一刻不停。我撑着太阳伞,急匆匆地去赶公汽。

这样的大热天,本来可以窝在空调房里不出门,居然让我们去扶贫!真是不情愿出门啊!

我嘀咕着走到站台,站台上只有一个人——那个面熟的男人,我想想,他叫啥来着?对,和那个演小品的演员同名,还有点名气……可我怎么就想不起来了呢?

他留着板寸头,带着黑框眼镜,穿白衬衣、黑长裤,一双黑色板鞋,照例斜挎着一个半新不旧的皮包。不用猜,里面一定有一台银白色的平板电脑!他用来它学英语,在上下班的半小时公汽上,大声朗读,旁若无人!

在通往火车站开发区的101路乡间公汽上,这个男人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每次看到他,鲁迅先生《孔乙己》里的场景就会浮出脑海:他是唯一个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人。明明就是一俗人,却一定要做出与众不同的姿态!

可是,不对不对,孔乙己那个天天说着“之乎者也矣焉哉”酸腐秀才,怎么能同讲一口流利英文的他相提并论?但我又实在忍不住,想在心里为他们画等号。


第一次关注到这个奇怪的男人,是一个下班很早的周五。

那一刻,他就在车里读英文,旁若无人。

要知道,我所在五线小城,除了学校老师教英语,其他地方都很少能听到英语。那天刚巧,车上没几个人,我坐在他对面那排座位,刚想眯着眼睛打盹,却听到了他的读书声。

狄更斯《双城记》: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我的英语不好,但他念的这段,刚巧专门读过好多次——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可是《双城记》中的经典句子。

我扭过头看他。卖票的大姐笑了:“书呆子又开始读英语啦!”他捧着平板继续读,也不生气。“你们经常看到他这样读书吗?”我好奇地问。“对啊,每天都读,也不管别人怎么说!”卖票大姐对他挺熟悉的,“他也在火车站上班呢,你不认识?”

我摇摇头,又看了几眼读英语的男人,约莫30出头,普普通通的长相,瘦弱斯文。这做派,孔乙己再世啊,你学英语要这么张扬吗?

到了单位,我忍不住把这件事拿出来和同事讨论。我们办公室三个女人一台戏,茶余饭后就爱聊八卦!

没想到,我一说在公汽上读英语的男人,立马旁座的小芬姐就接上话了:“那是我同学,叫范伟。”“什么?你还有这样的同学?看起来好奇怪啊!”我惊呼到。

“不信?给你看照片。”小芬姐打开手机,一张男人站在多媒体前讲课的照片闪现在我眼前。“看看,是不是这人?”我果然看到了和车里男人一样的黑眼镜,一字眉…

“啊,好像是的!你给我讲讲这个男人的故事呗!”“他是周家村的驻村扶贫干部,本来是在区委上班的,这几个月下来蹲点。这人可是个好人呢!对了,我们镇小图书室有好多书都是他捐来的。”

小芬姐提到的图书,我刚好知道,开学时,我还帮小学搬过书呢!当时,看到好多册精装的《四大名著》,觉得挺暴殄天物的。镇小老师紧缺,没人管图书,那么好的书估计也只能束之高阁了。毕竟,开展正常教学是第一位。

从小芬姐那里,我得知了这个男人的生平简介:80后,本地人,从小家境贫寒,学习刻苦,志向远大。名校毕业后援藏三年,回来做了公务员。经常发起志愿者援助活动,给贫困偏远地区捐款捐物。汶川地震时他也去做了志愿者!

“哇,你身边还有这么高大上的人物!你和他有联系吗?”我禁不住要多问问了。小芬姐打开微信:“来,拉你入个群,看你这么好奇,让你进一步了解我们的范博士!”

我一看,居然是个讲保健知识的群,群名“范博士养生大课堂”,和那些电视上满屏播的养生节目,公号里各种养生大杂烩有区别么?我看都没看,一下子就想到中年男人的枸杞茶,刚感觉这人挺独特的,这会一听“养生课堂”的名字就要瞬间粉转路人了,哎!

“他是博士?”比起群里的各种知识,这名头更让我好奇,博士至于来我们这穷沟沟扶贫吗?

小芬姐笑了:“没有,不过迟早吧,你看到的,他一直在学习呢,是准备继续读书的。这个群,讲的知识都是他自己钻研的,什么养胃养肝艾灸,节令养生常识,都是他自己总结的,我觉得挺好的,你可以关注试一试!”

“哦,我有时间再看吧!该正经上班了。”对养生啥的,我实在不感冒,因为一直觉得有的东西讲得太虚,还不如没事散个步,练个瑜伽,然后注意饮食和作息呢!

可没想到范博士的群居然在两天后把我清出来了。“小芬姐,这是怎么回事啊?”“他可能看你是陌生人,又没有说话吧,这个群主要是熟人,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心血呢!他准备以后要出书的。”

居然有这种道理?怕我剽窃他的知识吗?这个跟大明星重名的范博士还真有架子,把自己当名人了吧!我哭笑不得,却更加觉得这人真有点那什么——要么是太把自己当回事,要么就脑袋拎不清。谁建群,不希望人越多影响力越大啊!


再一次去镇小,听说学校专门请了一个退休老师回来管图书馆,经费是范博士自己掏的。这中间可有故事呢!

原来,有一次镇小的小王老师刚好和范同学同车。还有一个学生和家长,学生正在那抱怨好多作业呢,范博士突然插话了:“小学就有好多作业吗?现在大城市,像上海都不兴留家庭作业啦,孩子回去就是多阅读就行,成绩才好呢!你哪个学校的?”

学生答:“镇小。”“镇小?我们每年往你们学校捐那么多书,学校都让你们看了吗?”“没有,天天那么多作业,根本没时间!”

“这什么学校,老师和校长怎么一点方法都不懂?小学要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读万卷书如行万里路,阅读能力起来了,学习不会差!……”范博士在车上发表了一通理论,听得家长和小王老师一愣一愣的。

小王老师就开口了:“你说的这个太不切实际了!不做作业、减少课后练习,考试却照样考,孩子出不了成绩对谁都不好,所以作业得写。农村学校教师少,老师教学负担重,图书室每年的新书都没有专人管,只能时不时由语文老师自己领孩子去看看,根本也不可能像你说的,让每个孩子每天借阅书籍,回家只阅读啊!”

“没老师管图书?缺老师可以请啊!”范博士对这个现象来了兴趣,“上面不拨钱请老师,学校穷呢!”“那这样吧,我们的基金会出钱,请专人替镇小管理图书,我得看到图书室开放啊,不然我那书不白捐了吗?”

于是,镇小的图书室总算顺利开放。但是,范博士想不到的是借书的同学并不多呢,因为老师们规定不写完作业的孩子不能看课外书,所以,也只有聪明的孩子获益了。不知道范博士能不能改变校长甚至教育局,不让学校布置那么多作业!


这个理想化的范伟博士,实在是我在农村见到的唯一一个干劲十足,即使不被人理解,依然热衷于做自己要做想做的事的人。嘲笑他的有,佩服他的有,而我,竟然希望他的梦想有一天能实现。

毕竟,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孔乙己是爱面子而不合时宜的,在乡间公汽里读英语的他也是不合时宜的,但他有爱,愿意以一己之力去改变周遭环境,他是我眼里新时代的“孔乙己”。

罗曼·罗兰说:真正的英雄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人。也许,他也算一位英雄!

小芬姐说:这位范博士的口头禅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果然豪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