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善良还是真善意

最近的一个新发现。
因为更多的观察和表达自己的感受、需求,让我觉察到,自己很多的“善良”其实不是真的,而是碍于情面才不好意思表露真实感受,担心别人因此觉得自己“不善良、不体贴”,才表现出不在乎或者很在乎。
别人也是,尤其是长辈们。比如今天的一件小事。
婆婆上午带着小宝出门玩,下午我才知道她今天一天身体都不舒服,当然她没有向我抱怨什么,但我还是愧疚了。以前我会评价婆婆的这种行为是“好”“为他人着想”“善解人意”“很善良”,中性一点,会评价“隐忍”“牺牲”,但是今天我看到的是,她没有照顾到自己的需求:
其实她上午并不适合出门,而应该在家休息。在小宝要出门时,她如果告诉我她不舒服,我肯定马上放下手中不是很要紧的事,带孩子、给她买药,她能得到休息和照顾,我也不会觉得愧疚。
倒不是抱怨她不表达自己,这是很多中国长辈的常态,他们的一生都是在成全别人中度过的,现在已经很难改变想法和做法。
只是“由人达己”,我也经常被评价“很照顾别人的感受”“善解人意”“体贴”,其实这些评价的背后是“讨好”“委曲求全”“自我牺牲”……我像婆婆一样,不会说“要”,也不会说“不”,所幸这点在最近有些许改善。

再深一点点。
当我会去表达“要”与“不”,其实就离“真实的自我”又靠近了一步。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为了活出自我”,这是文章作者接触了25年心理学的发现(暗自高兴了一下,我发现这个很久了,哈哈~)。什么才是“活出自我”,我没想通,可能要想一辈子也不一定。眼下,我可以做的,是真实表达,这可能是“活出自我”的一个小小的态度。
我还发现,当真实表达后,可能崩塌了一点人设,但我没有去关心,还是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这个阶段的自己可能真的很讨厌)。别人,也似乎更在意我了。而我,也更期待看到不伪饰的、“真性情”的自己。
我猜,现在终生追求的所谓的“自在”,就是从“真实”开始的吧。

回到题目,真善意和假善良,其实,同情和关心、大度和宽容,都是很好假装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问过自己:
这样做,是为了赢得一个“好人”的名声,还是真正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的需求着想;
是牺牲了自己的需求背后却满腹牢骚、忿忿不平,还是真正的坦然付出,没有所求。
你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