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的《战国策》(20)-秦宫里的辩论赛
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的张若,带着苴侯的重托,在金牛道上疾驰。确实省了不少路程,也免去了许多艰险,张若顺利进入咸阳。事关重大,顾不上休整,即刻觐见秦王。秦王好一顿官腔,高度赞扬了苴侯的筑路之劳,同时表示,会认真考虑苴侯之请。随后便派侍从周详安置、尽心接待,让张若去官署驿馆静候结果。
张若那里知道,早在数天之前,同样通过金牛道,蜀国的使臣已先期到达,为的也是蜀苴之事,来游说秦国。蜀王不希望外人干涉家事,此次要是不能拿下苴侯,恐怕将永远使苴国脱离自己的藩属,这口气他咽不下去。同时,他必须再一次确认,秦国馈赠的神牛会如期而至。在得到秦王承诺后,蜀使匆匆归国——秦国本着平等尊重、互惠互利、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一不向苴国提供包括经济、军事在内的援助;二只要蜀道贯通,神牛如期入蜀。
此时的秦王面前,有一个好消息,还有一个不怎么坏的坏消息。好消息是神牛之计原本需待蜀道全线贯通,方可启动。没想到因蜀、巴、苴三国纷争,在金牛道已通之时,蜀国自己又加班加点的抢通石牛道,攻取巴蜀之地的计划将大大提前;不怎么坏的坏消息是韩国发兵攻秦。不久之前韩王世子率韩赵魏三国联军来犯,被秦国击败,韩王世子战死。韩王震怒,不惜举倾国之力复仇而来。但这在秦王眼中,已无所畏惧,毕竟韩国国力大不如前。这个时候,秦王不是在考虑如何抗韩,而是在想要不要灭了韩国。拿不定注意,就和大家伙合计合计吧。司马错、张仪等一干股肱之臣应诏入宫。
秦王开门见山:“诸位,巴蜀之争、苴侯求援、蜀道贯通,都尽然皆知了。韩国不自量力,再起兵峰,剑指咸阳,也无需多说。召集大家,就是商议一下,这两块到嘴的肥肉,我们先吃哪一个?”“王上,还商议什么呀,一口吞之,两块通吃。”有人冒了一嘴。王殿内廷中,笑声一片。“本王倒是也想呀,只可惜胃口够大,嘴不够大,还是得一口一口的来。”秦王的心情无比愉悦,他喜欢这样耿直与憨厚的臣僚。说笑间,司马错一拱手,先行发言:“王上,末将以为应先取巴蜀之地”。话音刚落,张仪收敛笑容,抢言道:“非也,非也。将军此言差矣。依今日之情势,巴蜀已是囊中之物,何必如此着急。反而韩国才是我大秦要解决的当务之急。”武将出身的司马错,性格直率,对张仪的自负,有些不悦,一开口就先否定别人的意见,着实可气。“蜀道已通、巴蜀结怨、蜀苴生隙,天赐良机,此时不取,更待何时!”司马错没好气的说。张仪冷笑一声:“舍近求远,不图大利,只看蝇头,此为不智。”起初的和谐气氛一扫而净,两人你来我往,争论不休。众人面面相觑,显得有些尴尬。
原本是要讨论攻韩伐蜀之策,但从张仪与司马错的唇齿交锋中,秦王却听出了弦外之音。他们不仅看到了眼前,更瞄准了未来秦国的走向。再任由二人自由辩论下去,难免让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游离四散。“相国、将军勿急。”他打断了两人的对峙,“二位皆为国筹谋,目光深远,也都言之凿凿,实乃国之幸事。只是这样你来我往的趁口舌之快,于事无益,众人也听的燥乱。不如二位依次尽说其意,也好让我等详辨利害。”秦王是个称职的辩论主持人,具有极强的控场能力,也不愧为一代明君,能于纷繁之中,迅速发现本质核心。由此,也为秦国赢得了称霸的空间和平台。张仪、司马错都唱了个喏,众人也各自归位,依序落座。“那就由相国先说吧。”秦王继续在控场。
张仪清了清嗓子,对着众人一拱手,开始了他的总结陈词。“我秦国可先与楚、魏结盟,而后发兵攻取韩国三川,扼守轘(huan)辕、缑(gou)氏关口,截断屯留孤道。再请魏国出兵切断韩军自南阳而出的要道,请楚国攻击韩国国都新郑,由我秦军负责攻打新城、宜阳,兵锋直逼东、西二周,连带责难周室之前拒绝借道过师之过。周室自知危急,必将献出九鼎赎过。至此,我大秦俱得九鼎、收纳天下地图户籍,尽占三川,挟天子以令诸侯,试问谁敢不尊?如此霸业终成。至于蜀地,不过是偏隅蛮荒,化外戎狄为王,如我大秦发兵而向,徒耗国库,损兵费力,不仅于称霸无益,且威名不彰。常言道:‘争名须在朝堂、逐利须在市井。’如今三川、周室,宛如天下之朝堂、市井,得之则名利双收。如王上不争,反而取戎、狄蛮夷之邦,岂不是与王图霸业相距甚远。”秦王听的意犹未尽,仿佛他已经站到了天子之都,九鼎近前,接受着天下诸侯膜拜。
“咳咳!”司马错看着洋洋得意的张仪和嘴角微扬的秦王,干咳了两声。“哦哦,那就请大将军也说说你的谋划吧。”秦王回过神来。
司马错站起身来,立在内廷中间,环顾众人一圈,也是一拱手,总结陈词:“臣尝闻:‘国家富庶,必然以开疆扩土为先;兵力强盛,必然以百姓富足为先;图霸王业,必然以广施恩德为先。’此三者具备,王业自成。然则我秦国地狭民贫,应避难取易。诚如相国之言,蜀地确实是偏隅蛮荒、化外戎狄为王。然而今日之蜀国,与昔日夏桀、商纣并无二状,内乱不休,国势衰败。如王上发兵取之,无异于狼入群羊。掠其地,以扩我疆域;夺其财,以富我国民。此役无须倾国而动,以微弱之代价就能换取蜀地沃野,岂不更好!也正是因为蜀国地处偏隅,我大秦灭其国,列国不会迁怒;占其财,诸侯不会艳羡;于无声中尽得实惠,而不触动列国利益。且蜀国攻苴在先,我受邀出兵,扶弱制强,可获除暴止乱之美名。怎能说无名无利呢?再者,如依相国之谋,攻韩并胁迫天子,此举实在太过鲁莽。周室虽弱,但仍为天下共主,刀兵相向,只会令天下共愤。且齐国为韩、周盟国,韩自知三川将失,周室自知九鼎不保,必然请齐国出面调停,齐国不会坐视不理,定与赵国同谋,向楚、魏陈明利害,劝两国不与我国结盟。即便齐、赵不理,韩、周一样可以破了秦、楚、魏之盟。如周将九鼎给楚,韩将割地于魏,请问王上,你又能制止得了吗?相国之谋又将如何施展?攻韩迫周,存在太大的变数,我秦国不能一己掌控,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诸侯合围之中,过于凶险。唯有攻蜀方为万全之策。”这次是秦王和众人一并点头,就连张仪,也隐去了先前的骄傲。
秦王总结:“相国与大将军,各抒己见,皆入木三分,于国事至善至诚,本王欣慰。有此文韬武略,何愁王业不成。细思之下,大将军所言与秦国实际更为契合。吾意已决,伐蜀!”众人皆称“善!”。
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在面对利害权衡时,要形成综合比对分析的意识。司马错的观点之所以得到秦王及众人的认可,就在于他通过多维度的分析,眼界更为宽广,透析出了事件的本质和核心。张仪仅仅是在用攻韩之利与伐蜀之弊做比较,而司马错却分析出了攻韩本身的利弊、伐蜀本身的利弊、攻韩与伐蜀之间的利弊对比。在此基础之上,他还将攻韩伐蜀与秦国的实际相联系。同时,司马错还关注到了秦国无论攻韩还是伐蜀,会对列国产生怎样的关联影响。在多维度分析的支撑下,自然比张仪之策更加务实和富有针对性。
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职场,在进行选择前,不妨去尝试一下,分析事件本身的利弊、事件之间的利弊对比、事件与自身实际的关联、事件发展衍生出的关联效应,将会使你的决定更为客观、精准、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