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想法

好父母的标准是什么?

2023-01-08  本文已影响0人  千叶陪跑青春期

前两天,朋友在微信群里发了武志红的一段话——

关于好的父母。心理学精神分析学中有个说法特别的好,叫做容器,就是父母要是孩子的容器,那么容器具备这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当孩子把事做好的时候,认可孩子;
其二当孩子遇到了挫败支持孩子;
其三就是孩子的这些情绪、活力、攻击……在和父母的关系中能够流动。
如果做到了这三点,父母就是好父母。
父母无需具备给孩子提供精神指导的功能。

看了这段话,我来回看自己——

第一,是否在孩子把事情做好的时候认可他?

这一点我做得实在是太到位了。因为我从去年8月份开始,已经连续做到了140天每天给两个孩子写一篇鼓励小作文——这里是当天发生的孩子做得好的事情,对他们的看见、鼓励和认同,还有做不好的事情的一些鼓励和启发,这种启发不是给他们说教,而是给他们提问,引发他们的思考。

第二,当孩子遇到挫败时支持孩子。

这一点做得也很不错,基本上我都能看到孩子的消极情绪,有时候我会在当时表达看见,引导处理,有时候我会在事后,表达看见后听听他们怎么说。

我有一个发现,当时去看见和引导时基本会放大情绪;事后去沟通时,大部分时候他们已经自愈了,但是,即使自愈,我的主动提及也会让他们感觉很好,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妈妈的关爱。

第三,孩子的情绪能在和父母的关系中流淌。

这一点我是有所欠缺的,同时相对于老二,在和老大的关系上会更加清冷和疏离。因为两个孩子的养育人,养育方式的不一致。

老大的婴幼儿时期我是职场妈妈,老二自出生开始,我便是全职妈妈。

同时,养育两个孩子的过程中,我自己掌握的关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相关的理念和知识也不一样。

尽管在老大的学龄阶段我有很大的调整,尽管老大也会说——自己仿佛换了个妈妈。但是幼年时的养育方式,成长环境还是给她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好在,我的自我成长中,学会了怎样去挖掘童年的宝藏,即使阴暗,即使消沉,帮助她去认识当年的自己,当年的父母,以及当年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从而帮助她重启新的视角,成为她未来成长的资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