讷亲之死:亲贵世家的阴翳
子云
钮祜禄讷亲,曾祖额亦都是清朝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勋,祖父遏必隆是康熙初年的四个辅政大臣之一,父亲尹德由都统授领侍卫内大臣,相当于中央警卫局局长,姑母是康熙帝孝昭仁皇后。有种说法,讷亲从小可以出入宫禁,是弘历的玩伴。可以说讷亲一门亲贵世家,一时繁华,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说来,讷亲不光出身好,也确实是个有才的。雍正末期,讷亲进入军机处。在雍正的一班老臣中,他最年轻,并且被乾隆视作最可造就的一位。在雍正帝大丧期间,讷亲以都统和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奉命协办总理事务,被晋为一等公,被乾隆称赞为宣力第一。到了乾隆朝,讷亲以保和殿大学士的身份位列首席军机大臣,兼管吏、户二部,成了权倾朝野的大人物。
讷亲在乾隆朝上位之初,勤勉敏捷,很多策划都与皇帝不谋而合,获得越来越深的信任。他也因此愈加谨慎,不但不敢滥用手中的权力,而且想办法把自己关进了笼子里。家门前拴上一只巨大凶猛的藏獒,除了自家人的车马,没人敢靠近通行。讷亲用这种方式,拒绝了人情往来,让自己从事务中抽身出来。当然这种做事方式,被亲戚故旧认为不近人情。加上讷亲从出生就游走在高官巨贵之侧,时时表现出的眼高于顶、鼻孔对人,也难免让周围的人感觉不舒服。
碉楼乾隆十一年,大小金川(今阿坝地区)土司叛乱。乾隆派有“平定苗乱功臣”之称的川陕总督张广泗指挥进剿。无奈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海拔高,山多沟深,路多破碎,今天的交通都不甚便利。且当地用巨石筑起碉楼以自卫,清军大炮拉不上去,弓箭不起作用,骑兵无法展开,步兵如同送死,内有水井粮食,短时间围困不起作用,着实成为清军的噩梦。打了两年,人物资财损失巨大,张广泗竟未取胜。乾隆十三年三月,皇帝出巡,恰巧皇后病逝于德州船上,皇帝哀伤不已。这时金川兵败讯息传来,乾隆大怒。立即派遣相当于宰相的讷亲前往前线,亲自指挥进剿。盛怒之下的乾隆此举,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年轻干部,恐怕更大程度上就是想获得速胜,一解心头之气。不想,这个决定把讷亲送上了绝路。
总理后勤保障和军机军务的讷亲岂能不知张广泗失利的原因?但是眼见皇帝眼红,竟未敢禀明实情就仓促上阵。乾隆十三年六月抵达军中,素无军事经验讷亲的自尊心作祟,不免摆一摆虎威,把张广泗骂得一文不值,张自知心虚,一个劲地磕头谢罪,频频口称:“可把大人您给pan来啦!”敢情,到了前线除了表演一通,讷亲没得到任何第一手资料。中军坐定,讷亲下的第一道军令就是限三天攻克刮耳崖。这地方听名字就不是个平凡之地。屡攻不克的一帮下级军官一听就不干了,马上找讷亲禀报军令无法执行。讷亲大人一脸黑面,半句不听,立即把这些军官全部砍头示众。这一招把三军吓着了,第二天将士们玩命往上冲,但是应了二战中美军布莱德雷将军的那句话:办不到的事情我办不到。不管人海战术,还是人洋战术,办法用尽了,死伤成山,碉楼纹丝不动。接下来,轮到讷亲大人自己震怖惶恐,不知所措了。接下来的表现让所有人大跌眼镜,他不再单独下令,所有命令都是与张广泗一起下,无论大小战斗,都是躲在帐中不听军报,放任前线将士自由发挥,输赢均不过问。甚至有三千清军进攻一个碉楼,楼上闪出十来个人影,清军立即如潮水一样溃逃,不少人慌不择路,滑下悬崖摔死。将士们滋生出轻慢之心,在他们眼中讷大人简直是个笑话,还不如张广泗。
危急关头,人本质的弱点往往暴露无疑,讷亲的弱点就是:没主见。在军中,他一面申斥张的无能,一面与张商定对兵败事隐瞒不报;一面向张倾诉“皇帝的进攻方案,我本来就不同意,应该先围困起来,徐徐图之”,一面又与张联名向皇帝写信请求增兵增饷。讷亲身为前敌总指挥瞻前顾后,忽左忽右,到底要怎样没个准主意。乾隆十三年七月,皇帝要求讷亲上报作战计划。讷亲在给皇帝的奏报里,一方面称赞皇帝的策略得当,需要加紧进兵,加人加钱;一方面又说季节不利,可以考虑撤军,来年再说;还不时地请求皇帝寻找有特异功能的喇嘛、道士等送到军前助战。
遏必隆刀
乾隆迟迟没有拿到捷报,本来就满腹狐疑,一看御前重臣发来这么颠三倒四的报告,基本猜出了实情。头脑恢复清醒的乾隆盼着讷亲无论大小奏个捷报,好调他回来。哪知道,后来啥情况也不报了。乾隆只好以劳而无功为名,把讷亲撤职,发往塞北效力以示惩戒。但是,前线兵败人死的情况是纸里包不住火的,参劾讷亲的奏折雪片般飞到皇帝书案之上。墙倒众人推,平时那些看不惯讷亲作为的人士纷纷上书要求严惩。乾隆为保住体面,痛下决心,赐讷亲于途中自尽。让人慨叹不已的是,讷亲自尽用的刀就是他爷爷遏必隆进献给皇室的玲珑腰刀。
子云时曰:做人做事要有原则,这就是主见。老想左右逢迎,八面讨好是不可能长久的。世人岂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