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岁的产品经理@IT·互联网@产品

产品中社区的死路与活法

2018-10-03  本文已影响10人  GuoYuming

看到白鸦13年的分享,《如果独立B2C网站要做社区化》,只言片语中,他认为不是所有B2C产品,都需要面向用户的社区,大部分只需在用户熟悉的地方维护和增值,比如微信、QQ群。这里总结他所说“不需要社区”的原因:

用户诉求天然矛盾。比如有商户入驻的平台,买家和卖家诉求矛盾,一个赚钱一个省钱。这样看来,凡事匹配供需双方的平台模式,如滴滴、美团外卖,都无需建立社区。只是B2C如果完全自营而无第三方商户,这个矛盾可以最大程度缓和。白鸦也说“重点在于建设渠道品牌、服务品牌或者产品品牌的B2C,确实有必要搞个自己的社区”,就像小米香火旺盛的论坛,紧密交流、氛围热闹。

可产生话题太少。例如中小电商网站SKU太少,撑不起社区氛围。因为非大型综合类B2C电商,只能提供有限品类,长尾太多,用户买了某件商品,聊起相关话题,殊不知除了他没有人买过这个东西,谈何分享互动。

已有产品满足社区需求。如果说计算新产品价值时要考虑迁移成本,或已有产品的价值,那么在B2C服务中,原本零碎的社交和利益需求,比如晒买家秀、发自己买到的好东西、获得上新和红包消息,已经有替代产品满足。各个店铺自建的微信群、QQ群、公众号,信息流动快、使用频率高、路径短,满足社区需求轻松无压力。

以上三点,更多在说B2C电商无社区土壤,强行做有违需求、性价比不高。如何判断其他任意类型产品,是否需要做社区?不比电商、LBS类型产品,它们本身连接用户和服务/商品,稳定需求和供给带来稳定场景,保证了日活和流水;纯线上服务产品,如果没不是媒体,只依靠玩法和信息取胜,如何留住用户?思来想去也就靠人留人,产品经理也就奔向社区一往无前的窄路,相处诸如“工具-社区-变现”三级火箭的套路。

产品能否衍生出社区,得看与核心场景是否耦合。最右以段子+竞争成神评论,营造搞笑不正经的社区氛围,知乎以问题带动故事会和茶话会般分享,豆瓣以搜书和电影为基本盘,产生大量评论。如果以垂直领域的信息分发和人际互动为核心场景,社区需要哪些元素?

内容:社区内容以话题带动。不管是UGC、头部KOL、还是站外转载,话题颗粒度应该适中。太细难以让大多数人有共鸣和表达,反应者寥寥;太宽泛让话题失去焦点,一来一回鸡同鸭讲,信息流动效率低,最终沉默。话题宽泛如随手拍图片上传,信息量之低让陌生旁人无法以任何角度回应,所以生活随拍在朋友圈活得最好。话题颗粒度重要,因为大部分用户无法制造有话题感的内容,一张照片、一段锁记、一番感慨,若非与话题场景契合,则对其他用户无信息和情感价值。有些产品,天然能产生颗粒度合适的话题:垂直人群的问答互助,同病相怜的人,更能聊到一起;还有如电影、书籍这类信息标准的话题,同一本书、同一部电影,限定了沟通的坐标,提升交流效率。前者如宝宝树,后者如豆瓣。KOL会吸引来更多小白用户,越垂直专业化的社区,普通用户越难生产优质内容,也更依赖头部内容稳定输出来保证小白活跃。

拿健身社区举例,用户对它有什么内容需求?1)看训练教程、食谱、动作细节。此类内容如果非官方大V背书,难以被信任,大部分观众如看客匆匆过场。初见心水,收藏或转发,事后回顾整理动机弱,加之健身线下场景和话题内容时空上脱离,难以唤起继续消费或互动。2)看蜕变、对比照、心路历程。这类和个人经历强相关内容,内容大量同质,脱颖而出的内容,需反差强烈,文字故事性强,不用和“健身”有太多关联。互动双方情感上获得鼓励或共鸣。观察Keep,反而是这类话题下,互动数量和质量最高。3)看美好肉体。健身者在用自拍表达自己上,天然有更强烈欲望和优势。于发照片者,获得赞美和目光;于观者,养眼心情愉悦、消遣一段美妙时光,或激发比较心里,唤起其他行动。

互动:从看到首页,感受到产品氛围,到浏览各更多内容、做出点赞、收藏等轻互动,到评论、私聊、丰富个人主页,运营引导用户做出越来越重的操作,并和其他用户建立更多联系。另一方面,社区信息以主题或标签组织,将用户分流到各个空间,在更小颗粒度话题下互动。

氛围:好内容和辛苦引导出的互动,敌不过大量用户涌入后,泥沙俱下般随意发垃圾内容,破坏社区文化。从一开始,就应该严格执行规则、氛围营造、审核拉黑。有趣做法像最右的小黑屋一样,惩罚中带着不正紧。

内容、互动、氛围,三者缺一不可,只是源头还是内容,没有内容,无法形成互动,更无氛围。只有内容成了媒体或知识付费,专业精英生成所有头部内容,用户价值明确地购买,获得所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