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生命,返璞归真
岳麓书院的讲堂内,有一副楹联写道: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 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 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最让我受益的,是上联的前三句:“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
人生在世,会听到各种各样来自他人的评价。这是人们获得自我认识、习得道德观念的最初方式。尤其是在儿童早期,父母给予子女大量的反馈,其中有褒有贬,子女把父母的这些反馈纳入到了他们自己的自我认识和道德体系当中。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他们听到了来自更多方面的评价和反馈,因此不断扩展、加工和修正着自己的自我和道德认识。
然而,总归来说,这一切还是依赖于外界的。一个人面对重要他人的评价,往往像是观察他人眼中的自己。这很像照镜子。如果发觉镜中的自己很美,也就是他人眼中自己是不错的,那么便洋洋自得;如果发觉镜中的自己不美,也就是他人眼中自己不够好,那么便郁郁寡欢。
仅仅由外界定义的是非道德是不完全的。道德的基础在于不同的人的本质。社会上,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们,道德观也不尽相同,没有绝对统一的道德标准。因此,一个人的成长任务不是简单地学会和明了外界加之于他的道德标准,而是要形成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习惯。是非在己,只要不负本心,毁誉由人也罢。
《李叔同说佛》一书中曾提到一个十六字箴言:“利关不破,得失惊之;不破名关不破,毁誉动之”。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看不破“利”,面对物质上的贫富、面对事业上的成败,就容易患得患失;如果我们看不破“名”,面对他人的认可、赞美或非议、毁谤,就容易心神不宁。
一个人怎能做到宠辱不惊、云淡风轻呢?别无他途。只有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好好地经历一番。一个人日常生活中所遇见的一切人、一切事,无不促使着他借着它们磨炼和养成自己的心性。
你现在正经历着什么呢?如果你感到痛苦,那我要为你加油。痛苦正是因为你经受着生活的磨炼。痛苦或许是隐藏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最深切的感受。
磨炼的过程必定充满了不适。磨,磨练;炼,烈火淬炼。最后,一个人艰难地蜕了一层又一层的旧皮,才能迎来一次又一次脱胎换骨的新生。
经历到最后,这个人不是从有棱有角的大石块磨成又光又滑的鹅卵石,而是炼就了犹如磐石般坚固的定见和信念;
也不是长成池塘里毫无根基的浮萍,而是成为了一支根深坚定、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不是老奸巨猾,而是返璞归真。
那从来没有痛苦的人,才真正的可悲呢。你看,他们就像鹅卵石,最终也逃不掉被铺在路面上任人踩踏的命运;就像一支支漂泊无依的浮萍,在人生的旅程中总也找不着安心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