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累托最优:社会治理的经济政策依据
文 | 京畿部长
在经济学界,有这样一个词叫做“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又称为帕累托效率,主要是指一种资源分配的状态。 这个概念的基本涵义是:假定有固有的几个人和可分配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这些人中任何一个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简单理解就是,这几个人的资源分配已经处于一种恰当且到达临界点的状态,如果有一个人想变得更好,那么就不可避免地去侵占和损害别人的利益。有且仅有这样一种可能的情况就叫帕累托最优。
▲维弗雷多·帕累托 图源/百度
“帕累托最优”这个定义是取自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96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讲义》,据法文翻译而来,人们根据这个理论研究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制定福利或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可以说在现如今,帕累托最优已经成为了评价经济制度和政治方针优劣的重要标准。
我们的社会,是一种奉行“丛林法则”的社会。因为大到国家之间、政权之间,还是小到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大家都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的竞争,对于“丛林法则”而言,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对于彼此之间竞争的最后结果,那就是取决于大家的实力、智慧和现实中的能力了。当然我这样说有些人难免不理解,我下面举个例子。
比如你在网上购物的时候,你看中了一款球鞋,花了八千块钱入手,但其实这款球鞋只值一千二,这场买卖双方自由交易的结果就是你被宰了,或者说强者悄悄剥削了弱者;又比如一款电子产品,在刚上市之初价格往往比较昂贵,等过段时间之后,它的价格下降了,那么在这类型的交易中又是谁蒙受了损失?经济学中说到价格是由供给决定的,但是我们再仔细想想之后,以上那些供给关系本质上其实就是力量对比,这种力量对比是对供不应求的供方有利,对供过于求的求方有利。可以说任何时候供求双方的力量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平等造成了彼此的强弱之分,而如果把强和弱放到一个自由的市场中去较量的话,大家都知道结果是什么,那就是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我们都希望拥有更好的生活,而社会也需要阶层的流动。但是在很多时候,你去找工作,一个公司给你的工资是一千,另一个给你一千五,第三个给你八百,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工资都不高,可以说养家糊口都难,你也清楚这任何一家的回报都和你的付出不成正比,但是在你没得选择的时候,你依旧还会接受其中一个工作,更极限的状态是不发工资给你口饭你估计都行。所以对于这类情况来说,有时候不是你能决定自己过什么生活,而是去被动接受糟糕的待遇,强弱的博弈结果显而易见。当然如果在这种状态下把你的待遇提高,那么对于这三家公司来说就会造成损失,那么对于这种情况,如何实现“帕累托最优”呢?这里我们既要引入另一个概念,那就是“帕累托改进”。
所谓“帕累托改进”就是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任何人处境变坏的情况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一方面“帕累托最优”是指没有进行“帕累托改进”的状态下,另一方面“帕累托改进”则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很多时候,市场会自动均衡所有的资源,这种情况具有帕累托最优的性质,但是在现实中,“帕累托改进”的应用空间却很小,因为任何试图偏离这一状态的企图都会遭到反对,而这种反对的根源,就在于这种改变会使某些人(至少一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会使他或她的福利水平低于均衡点以下,所以对于出台政策的决策者而言,要打破这种情况,会遇到现有既得利益者们的坚决反对,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时候,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非常好的政策却无法实施的原因。
如果一个经济制度不是“帕累托最优”,那么就应该进行“帕累托改进”,就比如一家企业在不损害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为自己争取了利益,这也叫“帕累托改进”,同时如果两家企业都进行“帕累托改进”,那么最后的结果很大可能就是双赢的局面,比如现在的华为和苹果联手,如今的美国愿意和中国合作一样,但是很遗憾,这种可能性并不高。
由于人的欲望和野心,每个人都想拥有更多更好的东西。也因为如此,“帕累托最优”只是一种过于理想的状态,但是如何去实现这个状态,就是人们制定经济政策和资源分配的依据了,做不到百分之百,也应该向百分之九十而努力。而“帕累托改进”实现的条件则更加苛刻,因为它的一个大前提就是所有参与在内的人利益都不能损害,现实中这不是不可能的。
因为在这个社会中总有人会受到伤害,就是那些弱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