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与荷西:行走在时光里的爱
1943年作家三毛出生。她的父亲曾说,三毛不在意生命的长短,只在意是否痛快的活过。
1991年1月4日,三毛离开了人世。毋庸置疑,她痛快、潇洒,虽然仅有短短的四十八年。
她对死亡的态度是淡然的——"生活,是一种缓缓如夏日流水般地前进,我们不要焦急我们三十岁的时候,不应该去急五十岁的事情,我们生的时候,不必去期望死的来临,这一切,总会来的。"
三毛、荷西与西班牙加纳利群岛的缘分,使这对小两口1976年搬到主岛大加纳利居住,1979年又来到群岛最西的拉帕尔马住了半年,直至荷西意外去世。
“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三毛)
兜兜转转,若不是命中注定的安排,大概很难去解释这千山万水的重逢。
在三毛眼里,“浪漫”两个字都是三点水边,是有波浪的东西。而迷恋大海的荷西,心纳百川,揣着一颗念念不忘的痴心,渴念与三毛奔赴细水长流的日子。
“我早已知道他是一个爱海洋的人,终日徜徉在海洋的壮阔中,这个男子必定不凡。”初识三毛时,荷西只有十六岁,竟一脸认真地表白:
Echo(三毛),你等我六年,我有四年大学要念,还有两年兵役要服,六年一过,我就娶你,……我一生的向往就是有一个很小的公寓,里面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太太,然后我去赚钱养活你,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梦想。
斗转星移,少年荷西已是美髯英俊,虽时隔多年,这期间三毛去了德国、美国,然后回家乡,可他想与三毛结婚的心思从未撼动。
从繁华一梦的马德里辗转至荒烟野蔓的非洲,静默的荒漠他乡与温馨的台湾之家,在地理上构成了足够距离的遥望。
她在家书里写道:“特别地想家,以后会习惯的。荷西那么爱我,我没有遗憾了。”
三毛还在信里还颇为荣耀地分享着——“爹爹,姆妈,我是中国历史上有纪录以来第一个女性踏上撒哈拉沙漠的土地。”
驰骋在万顷沙海,将生命交给了这陌生的世界,忽而危塔孤耸,忽而城郭连亘,忽而缥缈虚无,再而返虚入浑……甚至还遇见骑骆驼的人,踽踽独行。
“天涯海角都可去,倒不是为荷西,而是生性喜欢在异乡,况且我做荷西的妻子,也是诚意的,我并不喜欢有太重的社会负担,就是说,我现在最看重的是心灵的自由。”
抵达撒哈拉沙漠三个月后,三毛与荷西正式办了结婚手续。
书信里的三毛似乎放下了心防,真实得不屑矫饰。原来,爱情可以这样简单、纯真……
物质上的捉襟见肘从未抱怨,她只望自己穷穷的但快快乐乐就是,只求精神上富足而沉潜。
在父亲眼里三毛很爱写信,倚马可待,她会事无巨细地分享着生活,汇报荷西的担当,甚至小到日常吃的一块肉……无所不谈。
每段故事的开始,总是羡煞旁人,悲怆未知的却是天意。
荷西潜水时出了意外,无奈与信里的担忧竟一语成谶。
泪水滂沱了三毛的面颊。“曾经沧海,除却巫山,他的死,成全了我们永生的爱情,亲情,赞赏。我哭他,是我不够豁达……”
荷西离去的两个六年之后,与生死博弈的三毛,放弃了“达观乐天”的信条。“一个拒绝成长的生命流浪者,为了抵抗时间的凌迟,自行了断,向时间老人提出了最后的抗议。”(白先勇)
或许,三毛选择了乘飞马,她挣脱人间的引力与浩荡的尘埃,逃逸到了远方,去探索属于自己崭新的浩瀚星河。
三毛简介
三毛 (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 原名陈懋平(mào)(后改名为陈平),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
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
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其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著有《梦里花落知多少》《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送你一匹马》《温柔的夜》《你是我不及的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