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人之心正常吗?

2019-09-20  本文已影响0人  晶亚
防人之心正常吗? 题目是来自鲍鹏山老师新说水浒的第252期《疑心》。说的是梁山好汉杨雄和石秀的故事,此期主要是分析石秀的性格特点和杀嫂坑兄的经过。

故事的经过是这样的:梁山泊好汉戴宗下山寻找公孙胜,没有寻找到,结果在苏州城碰见石秀抱打不平,解救被欺负的杨雄, 从而引出石秀和杨雄的故事。

号称拼命三郎的石秀,因陪叔叔来苏州附近做贩卖羊马生意,在此时间叔叔因病去世,自己花完了本钱,流落在苏州城,靠打柴、卖柴为生。因仗义救了杨雄,杨雄感激,提议结为金兰兄弟,杨雄年长为兄,石秀为弟。石秀因无住所,随住到杨雄家中。杨雄的岳父非常喜欢石秀,给他安排了差事,使石秀的生活稳定了下来。

常言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石秀谨慎、戒备、猜疑、猜忌的性格,使他逐渐与杨雄一家产生了隔阂和矛盾,继而又发现了杨雄妻子潘巧云与和尚悲如海的奸情,产生了在杨雄面前证明自己的清白和替杨雄打抱不平的想法,随后亲手杀掉了报晓的头陀和和尚悲如海,又控制着杨雄在翠屏山杀害了潘巧云和丫鬟这一惨剧。

防人之心正常吗?

如此惨剧的发生,是因石秀这个人物人生哲学的扭曲而造成的,他经常念叨这么一句话:“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这句话的核心就是不要信,要防。他的人生哲学的最大问题就是怀疑人生。也就是用那种否定性的情绪和感受去看待人和事。

有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我相信曾经是很多人在与人交往中非常信奉,甚至有些人把它作为警句而时常提醒自己的。

但是,你发现没有?这句话与石秀的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是多么的相似。这句话实际上强调的不是害人之心不可有,而侧重的是防人之心不可无。

害人之心不可有,是一句正常的可理解的话。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害人之心当然是不可有的;而防人之心不可无则存在着问题和矛盾,你想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都想着防人,整天抱着防人的心态生活,你觉得这样的人正常吗?

所以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应当是个不太好的观点,不易提倡和推广。从某种意义上讲,防人之心比害人之心的观点更加糟糕。

害人之心应该只是在特定的时间,环境,对特定的人物而起的一种害人之心。一般人不可能在所有时间,所有空间,对所有的人都有加害之心的。即便是十足的坏人,他也不可能时时刻刻的去害人。

害人之心是有约束的,有限定的,不会控制一个人的全部人生,并不是他的全部生活。可能所有的人一辈子都有过害人之心萌动的时刻,但这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好人。

而防人之心就不同了,它的特点就是时时刻刻防范所有的人。当一个人一辈子在所有的时间和所有的空间里面,始终抱着戒备之心去生活,不用说他不会有一个阳光、快乐、开放的人生,更不会去做一个好人,去做一些利他的好事。

正如现实中遇到跌倒的老人时,因心怀防人之心而不敢去扶;遇他人有过错时因怀防人之心而不敢直言。使社会正气蒙羞,使社会正气得不到宣扬,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猜疑,互不信认的模糊认知里。如果社会普遍提倡防人之心不可无,都像石秀那样,莫信直中直,须防人不仁,这个社会结果必将是你防我,我防你,在防范中失去快乐和幸福。

思考到这儿,忽然感到又矛盾,又疑惑。鲍鹏山老师把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说成是人的一种不正常心态,是一种病。难道说中国传统的防人之道是错误的,是不可取的嘛?是否还有另外的角度去思考,去认识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呢?

在如今这个不确定的社会里,好多事情出现了极端的状况,人要想去做一件事情,想要创造个人价值,首先是把保护好自己放在首位。试想如果连自己都保护不好,又怎么能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

我认为现如今的“防人”并不是故意而为,而是因为社会中出现一些侵害人身财产、权利的事情,使人油然而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

有些人一直保持着正直、坦荡的性格,受过伤,受过损,但总是学不会去防人,虽然防人之心不可无,是一句面对复杂世界无奈消极的话,但使用的环境和范围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不是任何时候都能使用。

从个人的角度去看,有过多防御心理的人,会觉得周围都是不可信的人,就会在言论和行动上处处小心,局限了做人的秉性。虽然在某种意义上说获得了自我保护,但毫无疑问的是也会失去更多的快乐和洒脱。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边是中国传统的防范之道,一边是鲍老师讲到的一种不正常心态。防人之心是否正常?是非曲直,个中理由,可各抒己见。

防人之心正常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