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王阳明曾国藩学做圣人
曾经有那么一刹那,我觉得自己有做圣人的潜质,首先我独来独往不喜欢受世俗牵绊,其次我没有太强盛的欲望,不喜欢追名逐利,再者我又有不知道从哪来的悲天悯人、心怀天下的性格,这么一说好像我在自捧自吹,是否如此暂且不论。
前几天,我读到《传习录》,是王阳明及其弟子的对话,让我对王阳明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究竟是怎样的境遇才塑造出如此有深度的思想?我就去翻阅关于王阳明的传记,王阳明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聪明,可能圣贤书读的多了,便有做圣人的理想,怀揣着学做圣人的理想,走了不少弯路。后来因为检举刘瑾,而被贬龙场。龙场是一个极度贫乏的边城,恰恰是在逆境中,让王阳明对世间万物的有所顿悟。然后以万余兵马击溃了宁王蓄谋已久的造反计划,自此名扬天下平步青云。
继而我想到了,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国藩,他成圣的经历比王阳明更为艰难,也更接地气。许多人没有成功,会怨天尤人,会找借口说自己资质平庸、运气太差、诱惑太多等,可你知道吗?曾国藩也是资质平庸的人,翻开曾氏族谱,可以知道在他之前五六百年都没有出一个秀才,他爷爷曾玉屏因为别人一句嘲笑,而奋发图强逐渐做到家境殷实的小地主,开始努力培养自己的儿子曾麟书即曾国藩的父亲,可惜曾麟书考了十六次,年过四十,头发都花白了,连个秀才都中不了。曾玉屏只好寄希望与自己的长孙曾国藩,而曾国藩七次科举才中秀才,可想而知他是有多笨,就现代人而言复考一次便能考上理想学校。继而他很顺利的考上了举人、进士,当时他已经28虚岁了。与之同时代的名人,如左宗棠、李鸿章等都比他早早考取了功名。然而在同时代的这些人中,曾国藩取得的成就最大,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这“三不朽”境界。
进入翰林院后,曾国藩看到大千世界,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无知和庸俗。三十而立,曾国藩此时的性格也有很多缺点,如浮躁、傲慢、虚伪、好色等,看来曾国藩并不是一出生就是“完人”的,他也有常人都有的缺点,唯一的不同是他能认清自身缺点,并向先贤学习,努力加以改进。
曾国藩在三十岁这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为“圣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曾国藩开始以记日记的方式反省自己,“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书皆楷字,三月则订一本。”
我年少时也有写日记的习惯,不过写来写去都是一些琐碎的事,之后便放弃了。现在想来,写日记最重要的是反省自己,找出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并加以改正。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去改变。现在人们常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那么我们到底要修行什么呢?是修德行还是修名利。我认为修行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完美的人,但大多数人在乎的是外物的完美,却很少想到修正自己的缺点。
曾国藩把日记给朋友们,希望通过外力监督自己。就这样通过记日记这种方式,曾国藩的气质、习惯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在通往圣人的道路上,取得第一项成功的是戒烟。当然,他也有过挣扎和困顿,但都被他的意志力打败。“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做这山望那扇。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正因为曾国藩这样的自律,仕途上“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翰林院从七品,升迁到礼部侍郎的正二品,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
在日记中,他给自己定下十二条规矩,1、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可以理解为心无杂念。2、静坐。可以理解为静坐、冥想。3、早起。4、读书不二。5、读史。6、谨言。7、养气。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9、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11、作字。饭后作字半小时。12、夜不出门。
后来曾国藩建立湘军打败太平军,扶危厦于将倾跟之前的自律不无关系的。
曾国藩说过“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其实,无论出于何种状态都会有烦恼和快乐,关键在于你是以何种态度对待当下的处境。
有人自暴自弃便会终身陷在底层的泥沼中,有人浑浑噩噩便会一事无成,有人庸庸碌碌便会在无奈与哀叹中度过。即使我们无法做到圣人的境界,至少可以努力不断接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