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画册31】好的导读是什么样的?

2024-02-05  本文已影响0人  宁超群

经常听小龙给我们做导读,很容易陷入“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的误区。今天晚上在小鹅通听小龙导读《儿童的人格教育》第一章,才突然意识到,我是多么的幸运,竟然有这样一位导读高手带着我们共读。他到底经过怎么样的修炼,才达到今日出神入化的导读境界啊?这需要我去慢慢探索。今晚的导读也引发了我一个思考,好的导读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好的导读能够把我们带进书里去。一是请专人现场逐段读朗读重点部分,把我们带进书里。以前我会反感这样的共读:大家都认识字,自己读不就得了吗,何须现场再朗读一次呢?多浪费宝贵的时间呀!我想要听的不是朗读,而是导读者的高见。可是,现在才明白过来,共读不只是为了听到导读者的高见,更要主动参与其中,激活自己的思考。无论先前读过多少遍,现场专注于听朗读,思维自然启动,进入到文本中,思考着这些文字到底在说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还可能有哪些观点?哪些内容对我有启发?哪些内容我有疑惑……二是利用现场参与感把我们带进书里。请共读成员一起参与思考,发表看法,激活众人的智慧。今天晚上每读完一段,小龙就会让大家说一说理解,或者追问。为了回应,我们不得不再一次回顾才读过的那一段话,自己到底是怎么理解的,用上什么词语或者句子才能精准表达自己的理解。同时,看到其他人输出的词语或者句子,多维度理解并再一次激活自主思考。虽然是在线共读,通过这样的方式,却能建构出一个多元理解、深度理解的共读场域,打造出“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的共读文化,一点不输于线下共读的质量。

其次,好的导读能够把我们带出书中。小龙每一次抛出问题,听完大家的分享后,就会有一次很全面的回应。然后将书中的观点与教育教学实践关联起来,描述现象,分析原因,追溯原理,关联解决问题的行动策略,提炼解决问题的框架模型。每一段话听完他的解读,都会刷新我的认知:原来,这一段话还可以这么理解啊!原来,书籍背后还有这么多关联啊!如果没有这样高水平的导读,我们就会一直处于“土豆炖土豆”的碎片化、同质化共读状态,无法走出书籍,很难有效地将所读之书与所做之事加以融合。

再次,好的导读,其共读过程本身就是教人啃读的过程。小龙在导读的过程中,就让我自然而然地理解:什么是啃读?怎么做批注?怎么聚焦文本的重点?怎么对一段文字进行梳理?怎么提出一个好问题?怎么进行多元的批注?怎么对一个章节进行结构化的架构……听完他的第一章的导读后,我大约就知道第二章可以在哪些地方下功夫,怎么下苦功夫了。

回想当初我带着桐下读吧一起啃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为什么效果不尽人意,且至今都没有读完,不是大家不努力,也不是我不想做好,而是缺少一个高水平的导读者。而我,当初被欧委以重任带着大家共读,自己就有很多地方读不懂,读得特别艰难,更别说带领团队打破认知局限了。所以,探寻一下小龙这位高人的修炼秘籍很有必要。虽然我可能永远无法达到他的高度,但我可以通过学习无限靠近他的高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