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山海行》书评
不被理解的守护者,争取救赎的弱小者
——大禹山海行配角谈之夏禹仪狄篇
作为万年配角控,我的注意力经常被两个重要配角所吸引。天下共主夏禹,酿酒大师仪狄,刚好是一老一青,一男一女,一伟人一美人。这是两个各方面几乎完全不同的人,特别是生活态度与思想价值观有着鲜明的反差,让我很难不注意到这一组(而不是一对)人物。
这个版本的大禹,深得我心。刚毅坚定的意志,深谋远虑的头脑,令人敬畏的深沉,滴水不漏的作风。如果用一句成语来形容他的话,我会选择“大象无形”,而不是“雄才大略”。
毫无疑问,夏禹完全配得上雄才大略这四个字。他的历史贡献不必赘述,我们只需要记住,他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开创者之一。《大禹山海行》也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他是新时代的奠基人与旧时代的掘墓人,尽管最终完成上古社会大转型的是男主夏启(真是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名字),他的儿子。小说的主线是男女主一行人完成夏禹交待的制作九州山海图的任务,光是这一点,就已经反映出夏禹的雄才大略。
制作山海图意味着共主充分掌握天下万邦的资源分布状况与山川地形,于是中央平时对四方的统治力增强,战时也找得到最佳进攻方向。数千年后,初汉三杰之一的萧何入秦都咸阳时抢救秦丞相、御史府的档案地图,为汉高帝刘邦搞到了争天下必备的战略情报库,也是同一个思路。夏禹并不急于修理万邦诸侯,而是通过不起眼的基础工作慢慢改变着现有格局。单凭这个超前的意识,天下无人能与之争锋。
不过,《大禹山海行》更多是间接反映夏禹的雄才大略,直接描写着重刻画其“大象无形”的执政风格。
他无疑也是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却因种种超乎凡夫俗子乃至一流英雄豪杰的言行举止,而不被世人理解,包括他寄予厚望的儿子,还有提拔他的前任共主舜帝。人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尊他是共主,又在背后对他种种不同于常人之处议论纷纷。
比如,他把被世人看作是红颜祸水的仪狄留在身边,自己却不喝她酿造的美酒,也不碰她;看起来似乎把她当政治道具来用,但又比绝大多数人都尊重其人格,并未完全将其作为随时可弃的棋子。此举让聪慧机敏的仪狄都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何况是其他人?于是天下人经常按照“人之常情”编排他的绯闻,试图把他拉下“完人”的神坛,但他一次又一次用超出凡夫俗子想象的举动粉碎众人的庸俗想象。
其实,他知道自己并非完人,认为自己有不少缺点、错误以及悔恨。他不是没有感情,只是不善于表达且藏得太深,经常被抽离出来冷藏,以便让理智占据头脑的制高点,让抱负充斥心灵的CPU。
他没有能倾诉的对象,默默独抗所有的压力和烦恼,只是凭借钢铁一般的意志与强大的自愈能力支撑。即便如此,他也曾经一度脆弱过、崩溃过。那是《大禹山海行》里我非常喜欢的一段设定。他和另一位共主候选人商均来到密林深处的神奇湖泊前,通过如镜鉴一般的湖水直面灵魂深处的恐惧。若非碰巧有人相助,他就提前便当了。被唤醒之后,夏禹能在电光火石之间迅速想起拯救政敌,冒死击毙怪兽,足以证明他的坚强超乎常人。然而,在被唤醒之前,他自己已经放弃了挣扎。
这段剧情非常妙。既证明了“完人”果然也是个有血有肉有破绽的凡人,也点出了夏禹为什么变成这种几乎所有人都无法真正理解他的“完人”形象。简单说,恐惧驱动他处处以理智为先、感情无限往后排,痛苦迫使他用日理万机来隔离自己的感情中枢,封印脆弱的一面。
夏鲧被舜帝处死,夏后氏一夜之间沦为罪囚,离全族泯灭仅有一步之遥。按照九型人格心理学的说法,每个人在童年时会因为某种重要经历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从而塑造出自己的性格。少年夏禹羽翼未丰时就遭此横祸,为了应对不知下一个危险来自何处的世界,他学会了谨慎行事而不授人以柄,拼命地掌握更多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比其他人更热衷于了解全天下的动向。
到头来,夏禹因领导治水而成为天下间阅历最丰富、意识最超前的雄杰,也比其他人更能洞悉影响天下安危的隐患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他要天下长治久安,他还希望夏后氏永远不再沦为鱼肉。于是,他冻结了自己的感受,心中一直在为那个大局殚精竭虑。他有公心也有私心,却不以私害公,而是顺势而为,将两者融为一体。夏禹安排夏启去完成最危险最艰巨的任务,以此锻炼其能力和积累做新共主的政治资本。当然,这也必然增加了他唯一的儿子不幸意外身亡的可能性。
夏禹以极度的理智看待人和事,以极好的分寸感与以静制动的谋略推动着形势的发展。众生万物皆为共主的棋子,却又不是弃子。他并没主动消灭谁,而是立足于自身不犯错,默默地看着对方犯错,然后适时出手,以拯救的名义顺势完成对各方诸侯的控制。一切都要水到渠成地实现,让天下人自愿主动抛弃千疮百孔的禅让制,而不是粗暴地亲手打破它。所有的政坛老手与阴谋家都洞悉了他的意图,却阻止不了他的脚步。因为他们自己的破绽太多,耗不过稳若泰山的共主。而天下人要的永远是更好的保护伞,不那么在乎形式如何变化。
太理智太无可挑剔,共主夏禹令人尊敬更令人恐惧。谁也无法否认这位“完人”待人随和而宽厚,但又更加害怕他那“面具”下隐藏着凶狠的真实样貌。因为共主不与人交心,慈祥的态度就跟现代职场人士的商务礼仪一样难辨本心。说白了,大家还是在本能地畏惧未知事物,同时也怕共主反手就能将你一举拿下一掌拍死的手腕。就连最接近夏禹的仪狄,也直到共主临终前才开始理解这位伟人的本心,而且还只是一部分本心。
正因为有仪狄这号人物的衬托,夏禹的形象才更为丰满。反过来说,正因为有夏禹这个角色,仪狄的故事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咏叹调。
按理说,两人本该是格格不入的。夏禹为人极为自律,近乎不食人间烟火,厌恶放纵之举,对儿子教育过严,导致夏启时不时流露出逆反心理。仪狄刚登场的时候一副红颜祸水渣小三的形象。这样的人原本应该被夏禹强烈排斥,但是夏禹却没这么做,而是将其作为部下,或者说是特殊的棋子来用。这种鲜明的反差微妙的形成了一种太极图式的浑融感,最终也带动了仪狄的成长。
仪狄在最初阶段只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寻求强势男人的庇护多于感情因素。由于商均恰好是个人见人爱、风流倜傥的美男子,所以她投入的感情也是真挚的。她利己但不害人,这份善良是她最终获得救赎的一个关键。
前面的剧情已经忘光了。仪狄是主动离开商均,还是被娥皇女英逼着离开,已经记不清了。反正我记得她离开商均后,心理痛过一阵就主动斩断前缘,努力求存。她是怎样进共主宫的,我也记不清了。她第一次被夏禹赞赏是因为酿酒技术独步饮食界。夏禹也因此注意到这位才貌双绝的大美人的杀伤力,以特殊的方式重用她。
此时应该是仪狄个人发展的第二阶段。她初步摆脱了依附男人的活法,想凭借手艺独立于世,却不得不陷入权力的束缚。夏禹并不像寻常男人一样待她,甚至给自己立下了禁酒令,让这位“红颜祸水”无从施展其勾魂之技。有趣的是,夏禹本人不打算占有她,却把她作为应酬诸侯的利器,同时还不是彻底的美人计。仪狄自觉身不由己,小心翼翼地活着,生怕再次被共主当成有贩卖价值的商品。夏禹则理智地挖掘她的利用价值,却又以宽厚的态度驾驭她,搞得仪狄又敬又畏。
仪狄在《大禹山海行》中算是情商和智商一流的女性角色,她在小说中后期(没记错的话)几乎成为唯一一个能近距离观察夏禹的视角。她依然看不清这位伟人深沉的内心,只是从偶然捡到的帛画(?)开始意识到“完人”也有七情六欲。她做事十分干练得体,深得共主的赏识。夏禹也越发不计较物议地倚重她,托她办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琐事。仪狄对这位自己搞不定的又主宰着自己命运的男人应该是产生了复杂的感情,并非荷尔蒙驱动的男女之爱,大概是有点希望对方成为慈父般的完全安全依靠的感觉(可能我理解有误)。她期待共主能给自己多一点关爱,彻底解放自己。
仪狄在最后一次被反角毁容侮辱的时候,脱口而出说了一句“我不管你们装不装,但是共主在救人,你在害人”(大意)。是的,她并不清楚夏禹完整的想法和完整的真心,但她能感受得到他致力于救人,不仅是天下苍生,还包括仍然是棋子的自己。
嬴伯真是个有意思的角色,他与夏禹、与仪狄的互动也是……五味之变,不可尽尝也。共主需要以各种手段巩固夏后氏与东夷集团的政治联盟,被嬴伯所钟爱的仪狄自然是最好的棋子。然而,夏禹并未直接以强制的行政手段把仪狄当礼物送过去。原因之一是他问仪狄需要什么赏赐时,仪狄请求不要把自己卖来卖去,更重要的原因大概是他想一直吊着嬴伯的胃口(政治家的老谋深算)。
偏偏嬴伯也是个尊重女性的汉子,真是绝赞的设定。耐心地等待,傻傻地等待,不计回报地等待。他喜欢她的酒,更喜欢她这人,不只是绝世美人的皮囊,还有绝世美人善解人意的心灵(尽管夏禹的心思她读不懂)。世人将仪狄视为淫荡的红颜祸水,嬴伯却能看到传说中的酿酒大师有着悲伤而善良的内心。他大概想以一方之主的实力去呵护伤痕累累的绝世美人,不忍见其在凶险莫测的政坛漩涡中凋零。
对于这点,善解人意的仪狄自然是知晓的。但她早已丢掉了依附男人的恋爱脑,也舍弃了精致的利己主义生活观,更希望得到真正的独立和自由,做个凭本事吃饭过无忧无虑日子的酿酒大师。而且,共主心中放不下的九州天下,她想去周游一遍。夏禹的高远志向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她。
我妄自揣测,仪狄最终依然不愿跟嬴伯走,不是因为夏禹这个“完人”占满了她的心,也不是没有被感动,而是她深知做嬴伯夫人意味着以另一种形式舍弃自己最渴望的自由。心中排第一位的东西是不能向第二位的东西让步的。虽然嬴伯有点可怜,但夏禹给仪狄的东西,他确实给不了。
由于没有符合“人之常情”的狗血八卦设定,夏禹对仪狄抱着什么样的感情,最终是一个谜。但有些东西琢磨起来还是很有意思的。
夏禹一直把妻子的简笔画像随身带着,从侧面说明他的心里只爱前任九尾狐。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公而忘私之举,其实在他心里留下了难以愈合的疤痕。也正因为如此,他很难再找一个女人来做亡妻的代替品。他只需要以平治九州的繁忙公务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因为谁也安抚不了他的内疚之心。
年轻时的夏禹感情木讷,被涂山女娇倒追,最终被彻底打动。但他是夏后氏首领,要以不朽的功绩来解除夏后氏戴罪之身的无形枷锁,儿女私情、天伦之乐不得不往后排。结果事永远做不完,苦苦等候的人已经不在了。两难全,取舍都痛。夏禹为人自律,自律者酷爱反躬自省,于是就更加难以消除心头的愧疚。竖亥年轻时放荡不羁,因愧疚之心而经常在原则问题上拎不清。夏禹素来理智坚定,不会因愧疚之心坏事,但痛苦却是更难消弭。
仪狄的温柔聪慧能让夏禹感到一丝宽慰,但她终究代替不了夏启的亲妈。夏禹一方面理智地将仪狄当成棋子来灵活应用,一方面也在变相地保护这个“红颜祸水”不被险恶的世道所戕害。他应该是喜欢仪狄的,但谈不上男女之欲,更多是一种对弱小者的爱护之心。也许,仪狄的坎坷身世不经意地让夏禹对妻子涂山女娇的苦情人生有了更直接的感触。他似乎有补偿心理,通过救赎一个苦命的绝色女子来减轻自己的愧疚感。
他操劳一世,身有残疾,心有千伤,但始终没有舍弃博大的治世情怀,也极力在铁血手腕、冷酷理智和厚德载物之间维持平衡。夏禹不是以仁爱著称的虞舜。虞舜是冬日里的暖阳,温暖而透亮,比较容易懂。夏禹虽不严厉高傲,却是一座云遮雾罩的山岳,难知,难近,人们对他更多是敬畏而非爱戴。但他在理智冷峻地实行救人之道,对政敌也只是文火慢炖或者在最后关头一举平定,却不斩尽杀绝。
《大禹山海行》版的夏禹比谁都善解人意,总是在关键处提醒众人不要一不小心毁掉自己,洞悉仪狄的心愿对他来说轻而易举。他在共主位置上一天,就不可避免地要优先把仪狄视为棋子。毕竟,他推崇秩序,致力于以权力建立新的秩序,这一点不容挑战。而在生命的尽头,事情终于做完了,棋子也不再需要被利用了,所以,他赐予仪狄毕生追求的东西——最高限度的自由。
假如我没漏看伏笔的话,夏禹用老手握着仪狄的美手抚摸九州山海图,大概是俩人最亲密的一次肢体接触。真是思无邪的处理。我倒是觉得这样的处理分寸不多不少刚刚好,沦为男女之爱则太俗气。那是夏禹在全书中唯一一次主动表露自己的真心,准确地说是自己的理想——“替我去九州看一看”(大意)。不是共主的命令,更像是垂暮老人对后生的请求。
他热爱这广阔的世界,想让这个世界免于洪荒天灾与战乱人祸,然后就是让夏后氏与万邦一直传承下去,世世代代,不轻易灭绝。仪狄终于明白了自己一直搞不懂的共主心思。确实,他不亲口说出,别人根本不会朝这个方向去想。商均感慨自己连理解女人的愿望这方面都输给了大禹,彻底的完败。仪狄怎么回答,我忘了,隐约记得是一个很超脱的答案。
跟仪狄关系密切的三个男人,商均、夏禹、嬴伯。只有商均跟她真正有过精神和肉体上的情爱。嬴伯那真挚的单相思只是让她感动,但并未射入心田。夏禹最懂她的心,但偏偏没对她动男女之情。而她也只能以高山仰止的敬意去回应那位令人捉摸不透的伟人,以感恩之心缅怀他。不过,她自己主动舍弃了恋爱脑,而且是豁然开朗地放弃,而非带着纠结悔恨苦涩的心情去抛弃(貌似全书中唯一一例),这样的结局安排无疑是求仁得仁的幸福结局。(我才不会说是因为讨厌恋爱脑才特喜欢这一段)
哦,扯来扯去,突然觉得,这一组重要配角有意无意地构成了一个微妙的组合——天下的守护者与被保护的弱小者。
弱小者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守护者终身离不开权力框架与社会秩序的束缚。守护者必然会把弱小者作为世界的一个零件来利用,以维持社会分工合作的正常运营,但又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弱小者充分的保护与支持。当然,天底下的弱小者太多太多,守护者的精力太有限太有限,能被注意到并精心对待的弱小者总是寥寥无几。
但是,正因为如此,《大禹山海行》里这一段故事令人暖心(且不刺激精虫),彰显出一种以开阔视野为特征的人生态度。
谁也脱离不了世界的秩序和法则,万物在有限的资源和平台中竞自由,和和争争,聚聚分分,活成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故事。守护者与弱小者永远相互依存,无论前者是不是名夏禹,后者是不是叫仪狄,无论九州变成多少个郡、多少个省,山海之间总是充斥着多种多样的众生灵气,代代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