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想法古代文化

北魏的汉化与正统

2018-11-09  本文已影响13人  佘克宁

北魏的汉化与正统

鲜卑北魏的汉化,是拓拔皇室从文化及精神领域,配合北魏政权从“部落”制“大跃进”到“郡县”制,而采取的新思路与新举措。

从汉人士大夫的角度,鲜卑北魏的汉化,是汉人士大夫“和平演变”大功告成的体现。从鲜卑保守本位主义者的角度,汉化,就是鲜卑北魏的统治者,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之体现。

鲜卑保守本位主义的角度,坚持种族隔离政策,并不会妨碍自己成为华夏的新主人。至于拓拔宏迫不及待的要迁都洛阳,宣布汉化,在保守本位主义者看来,只不过使鲜卑北魏“看起来”更像华夏的主人,形式上的功能,远大于实际发挥的功能。

保守本位主义者坚守“鲜卑当兵,汉人种田”的原则,坚信只要保持军事上的优势,汉化这种“高大上”与“改头换面”的“华夷统一战线”,只会引起改旗易帜的后果。

五胡乱华到北魏汉化,一个多世纪的统治权易手,使汉人士大夫对于所谓夺回政权,已经不抱太大的希望。因此,汉人士大夫唯一的希望,就是蛮夷统治者能够按照汉人所能接受的方式统治汉人,通过武力的手段,逼迫蛮夷做出这种类似“良心发现”的选择,显然是不可能的。汉人士大夫认为,利用汉文化的强大同化力与感召力,教化(相反角度理解是腐蚀)蛮夷逐渐演变成“自己人”,暴力手段完成不了的事,通过文化手段完成了。

《资治通鉴》齐纪所载,帝(北魏帝)曰:北俗质魯,何由知书!今知书者甚众,岂皆圣人!顾学与不学耳。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若永居恒北,不免面墙耳。

北魏帝(拓拔宏)说:“北方(鲜卑北魏)粗鲁(北俗质鲁),没有文化(何由知书),当今之世,知书者甚众,难道都是圣人?只在于学与不学(汉文化)而已。”

北魏皇帝又说“我为天子,何必居中原(倒并不是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只不过希望你们(卿,指鲜卑北魏贵族)的子孙能够接受美俗(华夏文明),如果一直居住在北方,难免孤陋寡闻(面墙)。”

拓跋宏之评判,非今人关注之重点。拓跋宏一再公开使用欺诈手段,诱使鲜卑走向汉化。拓跋宏语录,宣传自己是天子,不在乎居所(事实正好相反,拓跋宏把迁都洛阳视为汉化的象征),之所以要迁移北魏的首都(山西平城),是为了使北魏鲜卑贵族的后代接触现代文明。

拓拔宏迫切希望完成汉化与羡慕汉化的记载,不断在《资治通鉴》里出现,比如:拓跋宏看见部分鲜卑人未着汉服,近臣说大部分鲜卑人其实已着汉服,拓跋宏说希望与要求的是全体鲜卑人都着汉服。又如:拓跋宏感叹“南朝多好臣”,近臣说:“南朝多好臣,一岁一易主,北朝无好臣,百岁一易主”(拓跋宏羡慕华夏正统所在的南朝)。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北魏鲜卑汉化,华夏基因突变,拓跋宏是鲜卑汉化事业的奠基者,或者说是鲜卑种族消灭的制造者,是前者抑或后者,视评判立场而定。

《资治通鉴》齐纪记载:

魏(北魏)主命群臣议(五行)行次。中书监高閭认为:“晋承魏为金,赵承晋为水,燕承赵为木,秦承燕为火。秦之既亡,魏乃称制玄朔,臣愚以为宜为土德。”

秘书丞李彪、著作郎崔光等以为:“神元与晋武往來通好,至于桓、穆,志辅晋室。是则司馬祚終,而拓跋受命于云代。昔秦并天下,汉犹比之共工,继周为火德。況刘、石、苻氏,地偏世促,魏承其弊,岂可舍晋而为土?

(北魏)魏主詔:承晋为水德。

魏主命群臣议五行,关乎北魏正统之争(北魏自视为华夏正统,争的是北魏之前的正统,即北魏正统的延续问题)。

高闾认为,正统延续的顺序是:魏、晋、赵、燕、秦。而北魏的正统延续秦(前秦),秦为火(五行),北魏应为水(五行)。

李彪、崔光则认为,北魏先祖与晋武(晋武帝司马炎)有往来(往来通好),之后的北魏皇帝又辅佐晋室(志辅晋室),刘渊、石勒、符坚等政权(即是高闾说的赵、秦,没提北魏的死敌慕容氏的燕),地方小,时间短(地偏世促)。既然汉王朝可以忽略秦王朝,直接宣称自己继承的是周之正统,北魏也可以忽略上述政权,直接宣布自己继承的是晋王朝的正统。

魏主诏书说北魏为水德,即魏主将北魏之正统继承,定义为继承晋王朝之正统。

北魏的汉化与正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