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物事(12)“嗵嗵嗵”
前几天刷抖音,突然刷到了“嗵嗵嗵”。这是一个贵州的朋友发的抖音,他在前些年的某一天到湖北随州出差,在当时的随州老火车站门前大路上拍视频,无意中拍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运输车,就是“嗵嗵嗵”。他在抖音问,“谁见过这是什么车呀,请告诉我一声。”
我知道是“嗵嗵嗵”。我告诉了他。“嗵嗵嗵”现已消失,它已是好几年以前记忆中的物事了。
“嗵嗵嗵”是个象声词,它是柴油机发动时从排气管排气的声音,很形象很逼真。
但在我的单位,“嗵嗵嗵”却是特有所指,它是我们单位自制的“四轮”运输车,没有正式的名称或铭牌,交通管理部门则称其为农用车。
我的单位名叫随州市九星运业总公司。这个公司三年前已经改制,直白地说,就是已经消失了。但改制前职工最多时有1300多人,各种运输车辆200多辆,在随州交通行业不折不扣是个大单位。说起九星公司,或前身装卸公司,再前身随县搬运站,年纪稍大的随州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搬运站是干什么的?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就是过去码头上干力气活的。随县搬运站从解放初成立,干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规模渐渐干大了,从最初的肩挑背扛驴拉车到拉板车,再到自制运输机械,摸索了几十年。
起初是自制“三码”,这是七十年代的事了。那个时代买车要计划,其实有了计划指标可能也买不起。于是公司就土办法自制。买来小型柴油机、传动部分、方向部分、变速部分以及轮胎等各种车辆部件,自制焊接车身车架车厢,制成手扶把式“三轮车”,后来是方向盘式“三轮车”。那时候,允许自制,并不需要牌照。
随着经验的积累,又慢慢开始自制更安全稳定、装载量更大的“四轮车”。因为柴油机发动排气“嗵嗵嗵”的声音,大家就戏谑地叫它“嗵嗵嗵”。柴油机是湖北柴油机厂生产的“295”“495”柴油机。九星公司有九个分支单位,城里的两个主力装卸公司统一图纸,各自都能自制。记得那个时候已是九十年代初了。我在总公司安全科工作,这时随州交管部门要求车辆上牌,统一上的农用车牌照,最高峰时82辆。城里的两个分公司、加上淅河、两水、厉山分公司,一直到2000年左右,四轮车保有量一般都在76辆左右。驾驶员持G证即可上岗。
“嗵嗵嗵”的主要任务是为“三农”运输物资。当然,凡是进出随州火车站的物资,包括城市以及社会各行各业的各类货物,都在“四轮”农用车的运输范围之内。其中粮食和化肥拉的最多,“嗵嗵嗵”主车可装4吨,拖车可装6吨左右,有时甚至更多。但有一类除外,整体大件重件及里程太远的物资,“四轮”也运不了,因为它的载重量、安全系数及续航能力毕竟有限。这些重件大型还有散碎货物等,九星自有其他的专业分公司来装卸运输。
九星公司的发展和“嗵嗵嗵”息息相关。“嗵嗵嗵”最辉煌的九十年代,也是九星经济形势最好的时候,这时候工人的工资,比事业单位的干部拿的还多。
“嗵嗵嗵”是自制的,载重过多,拖车没有刹车系统,安全系数不能很好保证,好在设计时速慢,虽不至发生恶性事故,但擦挂侧翻等小事故却层出不穷。那些年我在总公司安全科,几乎成了事故处理的专职人员。每每事故现场处理完毕,“嗵嗵嗵”要是还能开的话,我就亲自把事故车开回公司。那时候,人熟,交管部门并不扣留我们的事故车。
2000年之后,交管部门开始对无牌无证车管理趋严,不允许再生产自制车辆。到2010年,“嗵嗵嗵”渐渐越来越少,大概是2014年左右,最后一辆“嗵嗵嗵”也被拆解成废铁处理了。
“嗵嗵嗵”是时代的产物。它制造成本低、载重量大、方便门对门运输,有力地弥补了那个时代没地方购买对口运输机械和填补了运力的不足,为社会和九星公司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某些方面,可以说“嗵嗵嗵”就是九星公司的标志。
很遗憾,这个在那个时代填饱了我们肚子的吃饭家伙,我却没有留下照片。翻了好久书柜,一张也没有找到。只好把发抖音的贵州朋友上传的视频截图发出来。哪个有心人或是九星公司的同事,如果看到这篇文章,如果有照片的话,请在评论区附上,谢谢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