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张仪诓楚,楚怀王被囚!
楚怀王大家都认识,就是气的屈原投江自尽的那个。我们对历史常常带有刻板印象,以为楚怀王就是一个昏君,实际上任何人都有懵逼的时候,但也有各自的优点,这才是真正的优点。
楚怀王继位后,依仗前辈的功业,使楚国达到历史最强,年轻的怀王任用了屈原等一大批贤臣,励精图治,用了五年时间,打败了临近强大的魏国。然后魏国见势头不对,就归付了楚国。魏国开始怂恿楚国攻秦,于是组成了七国合纵军队,以楚怀王为带头人攻打秦国。
楚怀王名声大噪,但是这些联合军队各怀异心,最终在张仪的劝说下,各自瓦解,秦国消除了眼前的危机。这时天下出现齐、楚、秦三足鼎立的局面,而齐楚也结成了联盟,一起去攻打了秦国的疆土,获胜。
以上是背景,故事要在这里出现转折。
楚怀王日益骄横,年纪也大了,听不进忠言。秦国丞相张仪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怀王,如果齐楚断交,我大秦将会把商于(今天的南阳淅川和陕西的商南地界)统共六百里土地拱手相让。楚王很动心,心想秦国终究还是怕了,这等好事千载难逢,于是接受了张仪的承诺。楚国有一个叫陈轸的大臣表示严厉反对派,如果大王答应了秦国的条件,你不但得不到六百里土地,还会和齐国断交。依我看,我们不如明里接受土地,并且假装和齐断交,等到秦国给了你土地在断也不迟。
楚怀王很生气:陈先生你闭嘴吧,等为王我收回六百里土地再说!于是他派了一个将军跟随张仪回秦要地。
《大秦帝国》里,张仪能言善辩,典型的好人。但是从真实历史来看,张仪比较奸诈,他回到秦国后就假装从马车上掉下来,摔断了腿,三个月不用上朝,自然割地的事情是没法办了。楚怀王是个实在人,他以为张仪嫌弃自己没有正八经的和齐国断交,于是公然派了个人去骂齐王,堂堂大齐,不等忍,于是和楚国断交,降低身份去和秦国结盟。
这时候,张仪病为好了,反问楚使,为啥你不要地了,那六里地已经给你了。使者一听,这三个月白等了,回到楚国去告状,楚王怒,欲攻秦。这时候那个之前劝言的陈轸又发话了:这样做不明智,还不如送给秦国一个大城市,和秦国结盟去打齐国,这样的话我们从齐国得到的土地可以补偿送给秦国失去的那一部分。现在如果我们骂秦国,秦国就有了打我们的理由,是我们自己促使了齐秦交好,现在是引火烧身了。
楚王还在怀念以前的强大,但是耐不住岁月带给他的昏庸。他没有听劝,派兵进攻秦国,第二年春天,兵败丹阳(如今的丹江口水库地区),楚国八万将士被杀,并且大将被俘虏。楚王再一次派遣全国军队与秦战。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日渐强大,秦王赢稷也不是傻子,秦国士兵以杀敌立功为荣,所以基本是所向披靡的。在陕西蓝田这个盛产美玉的地方,楚国再次兵败。这还不算最狠的,最狠的是韩国和魏国看到楚国不行了,也趁火打劫,发兵偷袭楚国。楚国四面受敌,只能以割地求和的方式向秦国求和。
楚国至此以后一蹶不振,虽然后来灭了位于浙江的吴国,但接下来一直被各国攻打,尤其是秦国的不断骚扰,国势衰微。楚国越来越弱,而秦国渐强,这时秦王邀请怀王在武关会面,屈原等人再次劝诫楚王不要去,怀王偏执的相信,不能示弱,最终被秦昭襄王扣留,秦王威胁他:不割地就甭想回去。这时候,楚怀王坚持了自己最后的倔强,不让我回去我也不会割地。
国不可一日无君,楚国于是拥立太子继位,太子也不管他爹的死活了。秦国扣留楚怀王三年,有一次怀王竟然逃走了,秦国于是断了去楚之路,楚王于是往北逃,希望借助赵国的力量让自己回家,赵国连城门都不开,无奈之下,他又逃到了魏国,魏国表示和赵国保持一致,这时候楚怀王像一条丧家犬一样,无处可去,最终被秦国士兵再次抓回去了。
楚怀王那个气呀,曾经自己看不起的小国,如今连让自己进门都不准。于是气死在了秦国,史书记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楚怀王在生命最后关头没有选择割地求饶,保持了他最后的尊严,确实指的楚国人同情。新继位的楚王是个荒淫无度的人,自然不能带领楚国再次强大。
十八年后,秦国战无不胜的大将军白起用水攻的方式淹死了楚国十万人民,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也在这一年投河自尽。
楚怀王这一生也英明过,也昏庸过,最后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不已。你可以说他目光短浅,也可以说他骄横,但是他的不完美让我们相信,人性就是如此,强时易骄,愤怒会让我们失去理智。这段历史是我最近读到的最有意思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