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谈孝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把孝作为仁的根本,作为学习的开始,作为社会品质的基石,可见其重要性。然而,同时他又对孝做出了具体的解释。
孔子眼中的孝可不只是我们今天理解对父母好一些,有饭吃,供养天年那么简单。他首先是强调的是内心的尊敬。例如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很明显,光能够赡养父母就行了吗?这远远不够,孔子用强烈的语气告诉子夏这完全不够,甚至差的太多。他又用同样的语气告诉子游,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谓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很明显,孔子认为供养父母饭食,禽兽也能做到,而真正的孝应该是内心尊敬,这才是孝的核心。反观我们今日,多少人连给父母提供食物都做不到,何谈尊敬。四个字送给那些抛弃父母的人,禽兽不如。
其次,就是遵循父亲的教诲。这就很厉害了。我们说如果父亲不懂道理知识怎么办?你多虑了,父亲对于孩子永远都是学不完的书。只是我们现在的人轻浮地否定了父辈,前辈罢了。要知道学习的内容很广泛,它不是狭义的课本文化知识。更不仅仅是上网打游戏。做人,交往,是非,感恩等等都是我们要学的内容。
第三就是对父辈教诲的传承。这个方面主要是从社会的礼来要求的,这与孔子的整体思想有关,这里面更有严格的要求。父在观其志;父末观其行。三年无改父道,可谓孝矣。显然这里的孝有三个层次一是遵守,二是学习,三是传承。就现在社会状况,我们在孩提阶段还知道遵守父命,听话,知道向父母学习,可是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早就把父母当做一种啰啰嗦嗦的束缚了,哪里还会再去学习,也就更无所谓传承了。扪心自问,中国人上初中之后谁还会遵守父命,谁还会向父辈学习,谁还会继续传承父辈的教诲。请举手,说实在的我也没有。所以中国文化一代代消失殆尽而无痕迹,也就不奇怪了。
总结论语的孝:不是提供食物,而是内心尊敬。其次遵守父命,然后向他们学习,然后是传承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