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症( Dementia)的临床研究与治疗
临床表现:该病起病缓慢或隐匿,病人及家人常说不清何时起病。多见于70岁以上(男性平均73岁,女性为75岁)老人,少数病人在躯体疾病、骨折或精神受到刺激后症状迅速明朗化。女性较男性多(女∶男为3∶1)。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渐下降。根据认知能力和身体机能的恶化程度分成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1~3年)
为轻度智障期。表现为记忆减退,对近事遗忘突出;判断能力下降,病人不能对事件进行分析、思考、判断,难以处理复杂的问题;工作或家务劳动漫不经心,不能独立进行购物、经济事务等,社交困难;尽管仍能做些已熟悉的日常工作,但对新的事物却表现出茫然难解,情感淡漠,偶尔激怒,常有多疑;出现时间定向障碍,对所处的场所和人物能做出定向,对所处地理位置定向困难,复杂结构的视空间能力差;言语词汇少,命名困难。
第二阶段(2~10年)
为中度智障期。表现为远近记忆严重受损,简单结构的视空间能力下降,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在处理问题、辨别事物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方面有严重损害;不能独立进行室外活动,在穿衣、个人卫生以及保持个人仪表方面需要帮助;计算不能;出现各种神经症状,可见失语、失用和失认;情感由淡漠变为急躁不安,常走动不停,可见尿失禁。
第三阶段(8~12年)
为重度智障期。患者已经完全依赖照护者,严重记忆力丧失,仅存片段的记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呈现缄默、肢体僵直,查体可见锥体束征阳性,有强握、摸索和吸吮等原始反射。最终昏迷,一般死于感染等并发症。
2013年日本厚生省报道了老年性智障的分类和患病总数,智障分为轻度智障、老年性阿尔茨海默型、脑血管障碍型、路易体智障型和年轻化阿尔茨海默型,其中阿尔茨海默型占到27%以上,在家中和医院接受治疗患者462万人,轻度智障患者400万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1.78亿,60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性智障的患病率为4.2%,这一数值不包括轻度智障。
发病机制:如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退化性疾病,以智障为主要症状。因其患者多有记忆力、定向力及社会活动能力障碍,而且发病人数多,波及范围广,故AD成为老年医学中亟待解决、也是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AD的发病机制目前学说众多,如胆碱能学说、自由基损伤学说、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学说、钙平衡失调学说等,随着生物分子学的研究深入,以及磁共振显示海马、内嗅皮质、杏仁核体积缩小,最终核心关键是神经细胞的死亡。
治疗现状:所以说促进脑细胞的恢复、改善脑细胞功能,延缓病情是目前唯一治疗AD的有效途径。胆碱能系统阻滞能引起记忆、学习的减退,与正常老年的健忘症相似。如果加强中枢胆碱能活动,则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学习记忆能力。因此,胆碱能系统改变与AD的认知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即所谓的胆碱能假说。拟胆碱治疗目的是促进和维持残存的胆碱能神经元的功能,包括乙酰胆碱酶抑制剂、该拮抗剂以及激素类药物,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或者减缓神经细胞死亡,这些药物在某一方面或多或少有效,但是普遍存在毒副作用。
最佳方案:1935年,E.Klenk在患家族黑蒙性痴呆病(Tay—sachs)的大脑中发现有一种含唾液酸的糖鞘脂(Tag-Sachs
ganglioside)蓄积,在脑灰质细胞中含量最高,于是将这类糖脂命名为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GS),至今已成功分离鉴定出73种,人脑内至少有7种,平均分子量在1800Da左右。GS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各组织的细胞膜上,尤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含量较高。在体或离体的实验中发现,神经节苷脂可通过影响某些细胞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神经功能产生保护和促进的作用,而这个作用又是通过对蛋白激酶的调节或对细胞因子的胞外区域的直接作用,或者是对激酶的调节区或激酶复合物产生影响完成的,主要是通过调节神经可塑性,包括诱导和增强;改善某些神经毒素对突触可塑性的抑制作用,保护突触功能免受损伤;参与活化钙离子通道,协助HACU对胆碱的重摄取;激活促进神经递质释放;调节细胞因子从而实现神经细胞的修复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