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时代的枣庄

中国第一个王朝的灭亡,儒家仁礼思想的起源,都离不开这个枣庄人 |

2017-12-18  本文已影响4人  枣庄档案

仲虺,又名中垒,是奚仲的第十二世孙,是继奚仲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薛国国君。他辅佐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成为一代名相。

仲虺

仲虺所处的时代距今3600年左右。前掌大墓地M13出土齂妇尊,铭文有4字,作:“齂(虺)妇兄癸。”另有多件“史”字铭文器物。“虺妇”为外姓之女嫁于史氏为妇,夫家以虺为氏,同时明确史氏乃仲虺的后裔。又前掌大墓地M38出土的铭文觯,再次出现仲虺之名。这些都是商朝存在仲虺的证据。

仲虺24岁继薛国国君之位。他是—位极具才华与政治远见的人物。居薛期间,发扬先祖的优良传统,带领薛地民众,着力改进生产工具,号召各个村落在低洼地带打井取水,发展农业。他还倡导人们饲养牲畜,大力发展畜牧业。他设立农官,教人民用庄稼的秸秆饲养牲畜,用牲畜的粪便作为肥料,来提高土地的肥力。仲虺还重视手工业的发展。当时,铜器制造业、手工艺品制造业、皮革、酿酒、养蚕、织帛等,都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在仲虺的带领下,薛国成为一个经济较为发达、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国。而此时的夏王朝,已是江河日下、众叛亲离。仲虺高瞻远瞩,欣然加入商汤灭夏的行列中,成就了一番伟业。

商是诸夏之族中有着悠久历史的部落之一,领地在今河南省商丘、虞城以北到山东曹县、单县一带。商人在这里开发了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薮泽地区。传说商人的领袖是契。契被商人奉为始兴之祖,是商王朝事业的开拓者。其母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契,故契有“玄王”之称。从契传到成汤共十四世,正好与夏朝相始终。契的子孙们大力向东方扩展,并在泰山之下建立东都,活动范围已达东海之滨,影响遍及沿海南北地区。经过四五百年的发展,商在东方的大国地位已经确立。在夏朝末期,许多小国都先后归服于商,其中也包括建立在今滕州市南的薛国。

在商国势力日益扩大的同时,夏王朝的统治力量却逐渐削弱。到第十四王帝孔甲时,夏朝全面进入衰退期,“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昔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帝孔甲的淫乱激起了人民的反抗,也激起了各国的叛离,夏王朝的统治开始日薄西山。夏朝的最后一个王是履癸,即暴君夏桀,史称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他穷尽百姓的财力、物力、人力以供自己淫乐,遭到人民群众的强烈反抗。人们愤怒地咒骂他:“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并表示要和他同归于尽。

成汤认为讨伐夏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积极进行灭夏的准备工作。他首先建好自己的根据地,在商丘旧邑的基础上扩建成亳邑,作为新的都城。同时,任命仲虺为左相,伊尹为右相,极力争取附近众多小国的归服,进一步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仲虺和伊尹协助成汤完成了这些准备工作,并且制定了灭夏的方略。

仲虺主张,先剪除夏的羽翼,使夏桀孤立无援,然后进军夏都,而成就大业。按照既定方针,商汤先后灭掉了葛、韦、顾、昆吾等国,然后对夏王朝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成汤灭夏后,回师亳邑。诸侯都来朝贺,表示臣服。成汤随之在景亳(今山东省曹县)正式建立了商王朝。

商朝疆域(图片来自“史图馆”,作者 @无骨者伊瓦尔)

成汤灭夏后,回到定陶(今菏泽市定陶县)古都。仲虺作为汤的重臣,以著名的《仲虺之诰》诏告天下。这是因为,其一,商朝初年,夏朝残余势力还比较强大。据《竹书纪年》载,成汤灭夏后,很长时间都没有即天子之位,直到十几年后,才正式即位。“放桀于南巢而还,诸侯八译而来者千八百国,奇肱氏以车至,乃同尊天乙履为天子,三让,遂即天子之位。”成汤即位后,曾经产生过将宗庙迁至夏都城的想法,“汤既胜夏,欲迁其社”。在中国历史上,宗庙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宗庙所在,就是国家统治中心所在。成汤想把宗庙迁至夏都城,就是为了以王权的威严镇抚夏朝残余势力,一劳永逸地稳固新生的商王朝。但是,这一想法直到十年后才得以实现。“二十年,夏桀卒于亭山……二十七年,迁九鼎于商邑”。可以肯定,商朝初年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夏朝残余势力还很强大,对新生的商王朝构成威胁,使成汤有所顾忌。

商汤灭夏

其二,商朝需要新的治国理念。每一个新生王朝都必须有适合时代的新的治国理念,这种理念既是对前代思想的继承,也是在新形势下的创新和发展。司马迁所说“三王之道若循环,周而复始”,就是这个道理。夏朝的灭亡,是因为“昏德”,因而失去了天命的福佑,“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所以,成汤灭夏,是替天伐罪,民心所向。“夏氏有罪,予畏上天,不敢不伐”。同样,商王朝要稳固统治地位,就必须改变治国理念。

其三,掩饰内心不安。成汤灭夏,虽是顺天应人,却以武力破坏了尧舜禹以来的民主禅让制度,这是对古代民主传统的彻底否定和颠覆,所以成汤内心非常不安。“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惭德,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在此情况下,成汤迫切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的解释。

《仲虺之诰》既是仲虺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对前代文化传统的批判继承和发扬光大,仲虺“仁”“礼”“德”的治国理念,不仅对商王朝政治基础的稳定和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前儒学时期思想观念的深入发展。《仲虺之诰》集当时思想文化之大成,直接催生了枣庄文化。

《仲虺之诰》指出了夏王朝灭亡原因。仲虺认为,夏的灭亡首先是由于德的丧失。“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夏王骄横失德,残虐百姓,是灭亡的根源。其次,夏王已经失去了天命,而成汤则得到了天命。“夏王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帝用不臧,式商受命”。仲虺认为,如果残虐百姓,那么即使是夏王也得不到上天的支持。新王就会代替旧王。由此可见,天命是以人心为转移的。实际上,在甲骨卜辞中,殷商人不仅已经把神秘力量神格化,而且已经把他们大体组成了一个有秩序的神的谱系。在这个谱系中,第一个重要的就是殷商时代神灵世界的最高位“帝”,也就是天。在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天无所不能,又似乎高高在上,不享受生物或奴隶的牺牲,不受人间的祭祀,与先公先王先祖也没有血缘上的联系,它是一种超越了社会与人间的自然之神。天命的可以改变,说明先民们对客观自然已经有了新的更加理性的认识。《诗经·大雅·文王》早就说过:“天命靡常。”意思是,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王者无德,骄奢淫逸,暴虐无道,就会被天抛弃而改朝换代。后来,周公更是对“王权神授”说做了重大修改,其要点之一就是天只授有德者为王。如此一来,只要帝王失德,就会被后来的有德者合理地代替。

夏桀荒淫

《仲虺之诰》客观分析了成汤胜利的原因。首先,商汤的成功是天命所归。“天乃赐王勇智,表正万邦,缵禹旧服”。夏禹继舜,是接受天命。成汤继夏,同样也是天命所赐。这样,仲虺就利用传统的“天命说”,给商王朝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掩饰了成汤驱逐夏桀的“惭德”。其次,成汤有德。仲虺称赞成汤“天生聪明”,行为正直,堪为天下表率,“表正万邦”。严以律己,不贪财好色,赏罚分明,知人善任,有错就改,“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用人惟已,改过不吝”。

《仲虺之诰》提出了商王朝新的治国理念。

(1)待民宽、仁。“仁”的观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仁”在《尚书》中五篇文章里出现过,《仲虺之诰》是最早的一篇。我们知道,孔子贵仁,“仁”在《论语》二十篇中出现过一百多次,涉及十六篇文章。孔子关于“仁”的理论是对周礼的重大发展,但是“仁”的概念最早是由仲虺提出的。仲虺不是单纯讲仁,而是将“仁”与治国结合,极大地提高了“仁”的地位,凸显了“仁”的作用。成汤以“宽”、“仁”待民,“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所以天下百姓纷纷希望成汤早日来解救自己,  “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独后予?”’这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也可见百姓如大旱之盼云霓的迫切心情。

(2)强化礼仪。仲虺提出以礼仪治国的具体措施,即“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此处,“中’’是统治者处理国家事务的标准或者准则等,与后来儒家的中庸思想颇有近似之处,都有中和、不偏不倚的意思。当然,在儒家思想中,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并作为处理事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所谓“建中于民”,就是做事要公正,要体现百姓的要求和想法。“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则是“中”在具体事情和百姓心中的体现。“义”是一种含义很广的道德范畴,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事情。后来, “义”也成为儒家最高的道德准则之一,并经常与“仁”连在一起,仁义成为后来封建道德的核心思想。  “礼”在《尚书》中多次出现,如《尚书·舜典》的“修五礼……至于南岳,如岱礼……至于北岳,如西礼……有能典朕三礼”,《尚书·皋陶谟》里的“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尚书·金滕》里的“我国家礼亦宜之”等。在早期关于礼的文献说明中,“礼”不但有很多不同的类别,而且在不同的环境下,采用的礼也是不同的。“以礼制心”是比较笼统的说法。

(3)推行德政。鉴于夏王因昏德而失天下,仲虺指出:“佑贤辅德,显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德日新,万邦惟怀。”仲虺认为,国家要想强大,必须任用贤良,褒奖忠臣,德政是商王朝振兴的基础,也是天下归心的根本,只有不断提高德政水平,天下人才会真心顺服。

(4)能自得师者王。仲虺认为,王在于“自得师”,亡在于“唯人莫己若”。后人对此评价甚高。《书经集传》曰:“仲虺之论,溯流而源,要其极,而归诸于‘自得师’一语,其可为帝王之大法也”。《吕氏春秋·恃君览·骄恣篇》:“仲虺有言……曰:‘诸侯之德能自为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取所择而莫如己者亡。”仲虺作为东夷族的利益代表,这句话也有委婉地劝诫商汤要注意搞好与东夷诸国的联盟关系,不要妄自尊大等含义。自得师,即师法贤人、能人。《古薛文化》一书认为,所谓自得师,即确认伊尹、仲虺及其子孙世为商王师,并认为师权很大,有神权,即传达天命之权、废立之权、训王之权,地位不亚于商王。汤王死后,传三世至太甲,太甲昏聩,伊尹作“伊训”,以训于王。太甲不听,伊尹与仲虺商议后,放太甲于桐地。在商王太戊时,有若伊陟(伊尹后裔)、臣扈(仲虺后裔),“格于上帝”。

成汤

成汤悉心采纳仲虺的意见,十分注重夏王朝覆灭的教训,“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成汤任人唯贤的结果,换来了商王朝的强盛。而仲虺和伊尹等贤臣的历史功绩也流传千古。成汤悉心采纳仲虺的意见,十分注重夏王朝覆灭的教训,“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成汤任人唯贤的结果,换来了商王朝的强盛。而仲虺和伊尹等贤臣的历史功绩也流传千古。

仲虺政治主张的核心,是时刻提醒商汤注意吸取夏桀“暴其民意”以致亡国的教训,采取“以宽汉民”的经济政策。商汤接受仲虺等的建议,在位期间广施仁政,深得民心,很快就发展了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成汤论功行赏,把仲虺重新封予薛,薛国便成为商王朝在东方的一个重要诸侯国。

仲虺晚年由商朝都城回到封国,死后葬在先祖奚仲墓旁边。后人称为虺骨堆,老百姓谐音为“灰谷堆”。

本文综合@幻想浅绿《【史图馆】中国历代疆域变化2 天命玄鸟 降而生商》、枣庄市档案馆保管的孙桂俭主编《枣庄古代史纲》(中国文史出版社)、苑继平主编《枣庄运河文化——枣庄名人》(青岛出版社)等资料,欢迎分享至朋友圈,转载及合作事宜请通过后台留言或电话、邮件等方式联系枣庄市档案局(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