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学社

爱的历程

2018-09-23  本文已影响13人  罗益明
爱的历程

有一位朋友曾经对我说,他发现当自己处在恋爱中时会变成小孩子。起初我对此现象不以为意,只是觉得可能只是个人感觉。今日读到一本书芭芭拉的《如何在爱中修行》,才猛然发现原来这种现象并非个人特殊感觉,而确实有其科学依据。

此书指出,当我们处在亲密关系中时,我们就退化到了孩童时期。这个时候,我们大脑结构中掌握理性脑的大脑皮质对我们身心的控制力极大削弱,反而让掌握直觉反应的旧脑以及掌握情绪反应的新脑来主导我们身心的控制。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选择采取童年与父母互动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伴侣,甚至会下意识的让伴侣像父母一样对待自己,因为大脑是有惯性的,潜意识会寻找最熟悉的情感来对待,无论外在发生什么。

读到这里,我有两方面思考:一方面,父爱和母爱对一个人的成长作用简直太大了,大到甚至可以影响一生的幸福。另一方面,若一个人恋爱关系出现问题,可能问题的根源很大程度出自父母在孩子童年时采取的对待方式。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农村的留守儿童,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对这一群体的心理状态感受甚深,因为我不仅仅能够从书本中认知,且还亲身经历过。我们这类群体总体上都是缺失父爱与母爱的,我们的父母为了生计不由得外出打工,所以在自己孩子成长的方面,不仅缺失关爱,而且缺乏有效互动和交流。

从我个人成长经历而言,越长大感受越深的越不在是好不用容易团圆的喜悦,而是离别时的无可奈何和漠然。小的时候,懵懵懂懂,不知道为什么父母只陪我们玩了一段时间,就要离我们而去,有时候,还会因见到父母离开而不舍,从而采取大哭大闹的方式来挽留,直到这种事情成为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必然,我们也就慢慢的习以为常了。

那个时候,心里最主要的情绪还不是离别时的伤感,而是在父母每次回家前几天的喜悦和期待之情。每次在这几天,我内心都会处于一种焦急的等待着,盼望着的状态,而待到要到家的那天,心情最为激动,不停的打听着他们到哪了,计算着他们还有多久时间到家,真是一刻都不想等待,恨不得自己拥有超能力,能立马把父母接到自己的身边。

对我而言,幼年时在与父母的互动中所产生的心理状态,总是在不确定的得到与不确定的失去中起伏不定。这也可以视之为,我们这一群体普遍性的心理状态存在吧。而最为严重的还不是见父母困难,而是在这一基础上父母的婚姻问题。

本来留守儿童与父母关系互动中,心智成长就已经产生了问题,而在此过程中父母之间还出现婚姻问题,那么这对于留守儿童的心智成长,无疑是雪上加霜。从我的成长经历而言,自小见证父母婚姻状况的变迁,使得我对自己未来的婚姻,也产生了不同于常人的理解,甚至发展到不愿意去成家的地步,而母亲的一系列行为,也让我对爱产生了错觉。

这些很多现状,并不是我们能够选择的,我们也只有在直面现实,接受现实的过程中思考问题如何之产生,继而采取相应行动去解决,就像既然在父爱与母爱的过程中受过伤,那就自己学会用科学的心理学方法慢慢去治愈,或者其它方法去解决,既然上帝关了一扇门,那我们就自己推开一扇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